分卷阅读269(1 / 2)
离,楚既白不在的日子,别说是安今了,就连誉儿都天天念着他,每天醒来第一句就是“爹爹回来了吗”?
安今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现在又不比之前在庐州,还能时不时寄信。
每天思念的同时,脑子也忍不住胡思乱想的,他此去边关,会不会受伤?会不会带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女人?
然而楚既白此行,不仅没有带什么乱七八糟的女人,反而给永宁侯府带来了满门荣光。
他成功收集了肃王私铸兵器,囤积粮草,
封锁边关和汴京的联系,意图自立为皇的证据,并劝二十万大军归降。
兵不血刃铲除了肃王一脉,二十万大军还没有发生动乱。
三个月后楚既白顺利归来,圣心大悦,直接将其晋为左都御史,又授了光禄大夫正一品虚衔,除此之外还特赐了永宁侯世袭罔替殊荣。
虽说爵位本就是世袭,可圣上早有削爵的打算,当年太祖皇帝为告慰功臣,封了不少贵族王侯公爵,而过了那么多年,这些勋贵子弟少有出息者,多是一些接受朝廷供养,在汴京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
给永宁侯府的殊荣,也是他向外发出的讯号。
肃清肃王一脉后,圣上可以说是再无顾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最初的世袭改为袭爵五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分为两派,一边是清流裴家为首的赞同派,一边是以魏国公为首的勋贵反对派。
而楚既白虽为勋贵之列,也在赞同削爵之列,并帮助圣上进行改革。
圣上为此已筹谋多年,而在勋贵行列中,担任要职不多,掌握实权和话语权寥寥无几。
唯一出色的永宁侯世子,都察院左都御史,也倒戈了赞同派,并帮助圣上推动改革。
当然也没少被人在背后骂,自己能世袭罔替,就不管其他人了。
但即便没有,楚既白也是赞同削爵的。
这边楚既白在朝堂上忙地脚不沾地,誉儿也一点点长大,开始进入国子监学习了。
改革后,汴京勋贵皆是元气大伤,也开始着重对后代的培养教育。
毕竟圣上亲口言,若有像永宁世子这般立功者,也可享世袭殊荣。
一时间,永宁侯府风头无二,宫里人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想着给皇子们挑选伴读。
而国子监中各家子弟,也被家中逼迫开始用功读书了起来。
在一片好学的风气中,一个身影就格外的突出。
裴清远不知道第几次看到那个困得头一点点的小少年,拿着戒尺敲了敲他的桌子,“专心。”
小少年被吓了一个激灵,拿着书遮住脸,心虚地冲夫子笑了笑。
裴清远的目光淡淡地扫了他一眼,继续讲经。
就这?
一些等着看好戏的同窗大失所望,不是说这位裴夫子最为严厉吗?结果就这?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页?不?是?????ū???ē?n?????②??????????m?则?为?山?寨?佔?点
这永宁侯的小世子可招人恨了,大家听夫子授课,他睡觉,大家谈诗论道,他把怀里的糕点拿出来吃。
恨得大家牙痒痒的,可偏偏人家有这个资本,生得白净乖巧,嘴又甜,哄得夫子们都不忍罚他,没想到严厉的裴夫子也沦陷了。
也正是楚誉这副做派,宫里给皇子挑伴读的人也自然略过了他,但又想交好永宁侯府,便挑中了楚良。
楚既白只想做个纯臣,况且圣上年少登基,现在正春秋鼎盛,他不想和任何一个皇子搭上边,也不想叫儿子去当什么皇子伴读。
毕竟他儿子那个性子,也不适合当皇子伴读。
在誉儿一入学,他就让儿子在国子监装傻点,而誉儿甚至都不用装傻,他那副样子太有迷惑性了,没人觉得他是个聪明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