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3(1 / 2)

加入书签

强硬派,也不要冷落绥靖派。”

行,你比你哥圆滑一点。

“骑墙派可不好当。”

“尽力而为吧。”

“你如何看待温斯顿丘吉尔?”

乔和杰克脸上都露出一点不以为然。

“你们见过他,说说对他的第一印象。” w?a?n?g?址?f?a?B?u?Y?e?i????ù?????n???????2?????c?ò??

还是乔先说。

“一个种族主义者。”

哈哈哈哈,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了!以丘吉尔生于公爵之家的大贵族祖传尿性,他不仅会瞧不起犹太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也一定会一视同仁的瞧不起爱尔兰人。同为公爵之孙的阿拉斯泰尔之所以从来没有种族主义者的言行举止,完全是由于他的谨言慎行。

看来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优点。

“他……他比较强硬。”杰克思考着,“他非常不赞成《慕尼黑协定》,认为德国必将再次成为英国的敌人。”

凯瑟琳冲他一挑眉。这次她可抢了先,早在9月初《慕尼黑协定》只存在口头上的时候,早在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之前,她便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署名“奥尔加米哈伊洛夫娜罗曼诺娃”的文章:《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预言”了“英法德对于苏台德地区的协定”,谴责英法玩弄小国利益、无视小国人民生死的“大国霸权主义”;并且“预言”了不超过1年时间,德国必将入侵波兰。

这篇称得上有些“耸人听闻”的文章因为作者名字在英国引起一波不大不小的讨论,但很快,英国群众的注意力便被加冕典礼占据了。

据说议会颇有些恼火,恼火她,也恼火《泰晤士报》。据说《泰晤士报》起先也不敢直接刊登她的文章,还打电话咨询了唐宁街10号,首相张伯伦本想压下这篇文章,但不知怎么又同意刊登了。

据说乔治国王亲自给张伯伦打了电话,这是菲利普写信说的。

之后凯瑟琳又陆续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预言”了英国本土将遭受德国的进攻,方式可能是空袭,毕竟英国本土跟欧洲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地理条件十分优越,陆地进攻基本不太可能,那么只有空袭了。并“预言”了空中战斗将成为下一次大型战争中的重点作战方式。

堑壕战过时啦友友们!

第213章

其实她的理念并没有什么新鲜的,飞机自从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之后,军事专家全都认为空战将会是今后战争的新型战斗方式,“制空权”在一战尾声已经证明了是正确的。

凯瑟琳不过是将这个理念用自己的方式说了出来。

英国报纸也会在专栏文章的大标题下面刊登作者照片,许多英国群众发现这不是他们的前任王后吗?英国人还清楚记得20年前的那场大战,记得鲜血与眼泪,记得那林立的墓碑。

因此他们反而极为赞同张伯伦的策略,只要不打仗就是好结果。

凯瑟琳也因此发现人民是短视的,是盲目的,是自私的,需要“领袖”的指引。国王/王室是领袖,首相这样的政治人物当然也是领袖,人民需要领袖,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