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3(1 / 2)
要1小时20分钟,比波士顿到纽约远一点。
英国报纸开始大范围报道即将到来的婚礼,男方亲属(王室成员)都说王子一心想早一点结婚,王子超爱埃莉诺王后,因为王后学了飞机驾驶,所以王子也去学了飞机驾驶,王子现在已经是很不错的飞行员啦。
因此在英国也掀起了一股“飞行热”,年轻男女都以学习飞机驾驶为时髦,英国各地也多了许多飞行俱乐部和飞行学校,高薪诚聘皇家空军退役教官,倒是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
英国电台也紧跟潮流,播放了一段王后在哈佛辩论社的录音。之前只有男生的哈佛辩论社主动邀请埃莉诺王后入社后,现在已经有了3名女生社员。
王后在哈佛原本用的是“凯瑟琳普希金”这个化名,但被美国媒体曝光后,现在用的是“奥尔加罗曼诺夫”的俄国名字。
这段录音的议题是“暴力之罪”,这个议题其实十分刁钻,正反方都很有群众基础。这是一场公开辩论,在哈佛的大礼堂进行,大概有数百名学生与教职工旁听了辩论。
凯瑟琳认为“暴力有罪”,是因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确实,暴力能让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欣快感,但受到损害的一方也会选择暴力还击,冤冤相报何时了;稳定的社会需要全体公民的克制,和谐的大环境才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必须。
电台并没有播放完本次辩论的全部录音,是因为接下来反方的辩手说出了十分具有攻击性的言论,作为队友的杰克肯尼迪冷静的问对方,是在说我方辩友,还是泛指所有女性。反方辩手不敢说是特定的某个人(就是埃莉诺王后),只能说是泛指所有女性。
凯瑟琳说:“如果对方辩友只会偷换概念、只会从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我只好单方面宣布我赢得了本次辩论。”
台下观众顿时掌声如雷,都认为她的回击棒极了。反方辩手偷换概念,十分低级,王后并不屑于继续跟他们辩论,因此本场辩论实际半路就结束了。
事后这位低级趣味的辩论社社员被人套麻袋暴揍了一顿,还被辩论社开除了。
*
王后的辩论社录音播出后大受欢迎,女性认为她很聪明,谈吐优雅,嗓音柔美,好听极了。男性虽然对年轻王后的聪慧不以为然,但也都一致认为她光凭嗓音便能让人喜欢她。
英国群众之前也听过她发表过电台讲话,当时就有很多人被她的嗓音迷住,美丽容貌加上柔美嗓音、优雅举止、高贵出身,完全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王后。
他们也许已经忘了可怜的爱德华国王,但却不肯淡忘美丽的王后。
现任王后被她对比得惨不忍睹。倒不是说伊丽莎白王后不好,只是如果你身边有个超级完美的前任王后,是个人都会被衬得灰头土脸,就连之前被公认为最美王妃的肯特公爵夫人玛丽娜公主也比不上埃莉诺王后。
这次订婚凯瑟琳回了伦敦不到一周时间,每天都有人翻上克拉伦斯之屋的围墙,想要一睹王后的风采,搞得乔治国王不得不为克拉伦斯之屋增派了一个排的卫兵。之前这座府邸只有两名士兵象征性的站岗,订婚期间都能称得上戒备森严了,除了卫兵,还有警局警车夜间巡逻,王室成员保护组的特工24小时值班,跟进跟出。
*
凯瑟琳在《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拥有专栏,每个月大概1到2篇专栏文章,基本都是讲欧洲局势,确切的说,她只写有关德国的文章。
迄今为止,她已经“预言”准确德国“收复”苏台德地区,“预言”准确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英国人喜忧参半,正在等待她对于波兰的“预言”。
其实她也没有太耸人听闻,没有太“超前”,这些“预言”全都可以从已知情报与新闻中得到正确推论。人们——包括议员们、首相、国王——全都在等待她对于“《慕尼黑协定》签署1年之内波兰必将沦陷”的预言成真。
也就是已经有很多人推论出德国必将攻占波兰,但他们不知道“何时”。
*
德国,柏林。
也有人在为这则“预言”烦恼。他认为年轻的英国王后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军事计划,更有可能是巧合,反正就是“预言”错误也没有什么。他当然不会为了一则莫名其妙的“预言”修改进攻计划。
如果不是年轻王后身份特殊,这种“预言”根本不会放到他的办公桌上。王后不仅是英国王室成员,还是沙俄皇室成员。就是不知道莫斯科怎么看待她呢?以后有机会可以问问莫斯科的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