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4(1 / 2)

加入书签

能招进来,到时候你交待他把布料送到青色染池里,他给你扔进了蓝色染池,料子毁了,跟他辩不明白,人还得气死。

染坊的活难度不如丝坊的活高,但受丝坊的产量限制,丝坊产不出绸布来,染坊也没有活干,便也先只扩充到三倍,便先招两百名染工。

大大的招工牌之下,各放了一套桌椅,每日都有商行的人坐在那里接待来问询的人,丝坊是胡娘子与辛月在那,染坊则是辛祝带着宋惜娘。

来辛月她们这问询的多是年长的大娘带着年轻的女儿、儿媳,她们过来便先问:“听说你们丝坊招女工,一季能领二、三两银子?”

来辛祝那边的多是青壮男子,或是年纪大些的大叔领着自己还未及冠的儿子,也是最关心那收入,不敢

跟宋惜娘一个小姑娘说话,便纷纷围着辛祝问:“听说这染工一季有二两银子?是不是真的啊?”

要知道辛长平有举人功名的时候在县衙做书吏,一月也才一两银子,平时商行、商铺里招人,一个月能给上五百文都是高收入了,刚进去的时候都只能拿到两三百文钱呢,除了褚家那种大商行包吃包住,别的小商铺最多管你一顿饭。

而辛氏商行打出了包吃包住的名头来,若能被招进去,便没有多少别的开销了,那这工钱等于全都能存下来。

潍县村里的普通人家,取个儿媳的聘礼也不过二、三两银子,可务农的人家要攒下这二、三两银子得攒上三年,若是家里儿子不止一个,几年家里人都不敢生病。

像崔慧娘的夫君,刘三郎家便是,儿子越多,吃得越多,攒下的银钱越少,到四个儿子有三个该娶亲了,竟然连一份聘礼都拿不出来。

若不是刘三郎心思活,把自己找了个富足人家招赘出去,说不定到现在他大哥都还娶不着娘子呢。

不论是辛月这边还是辛祝那边,都是肯定的点头答复,见来人意动,便给他们记下姓名,再给他们发一个号牌,等月末那日按号牌顺序入内考核。

几日下来,一共招六百人的丝坊登记了一千余人,只招两百人的染坊竟也有近千人报名,辛祝和辛月说起的时候很是叹息,说:“大多都是家中地少无财,娶不到娘子的,少数成了家的,也是诉苦说没分到一亩地,养不活妻儿。”

而在丝坊登记的更是出乎辛月的预料,本以为这里没出嫁的姑娘年纪小,怕是家里不会舍得让女儿离家做工,辛月还以为来报名的应该多是嫁了人的娘子们。

谁知一千余人里,成了家的娘子们不过两三百,近八成都是十六、七的姑娘家,被家中娘亲带来,说是挣到银钱好帮家中兄弟娶新妇。

辛月听得难受,却见那些姑娘们却是满脸的雀跃,若是在自己那个时代,女孩子挣钱帮哥哥弟弟娶老婆,可是要被骂扶哥魔、扶弟魔的,可这里她们却都没人觉得不对,竟然各个甘之如饴。

胡娘子瞧辛月皱眉,问辛月:“月娘,可是累着了?你早些回去歇息吧,我在这盯着就行。”

辛月摇摇头,她知道胡娘子的身世,胡娘子可不是那心甘情愿为弟弟牺牲的,因着她爹爹把家业都要传给庶出的弟弟,还逼为了家中丝坊利益将她嫁给活死人一般的前夫,胡娘子心中很是怨恨,自她娘亲郁郁而终之后,胡娘子便不曾再与娘家来往。

知道胡娘子是能理解自己思想的人,于是辛月便和胡娘子抱怨道:“我不累,只是想到那些姐姐们,出来做工竟然是为了替兄弟娶妻,感觉到心里不舒服,可她们竟然都很高兴,难道真的认可女子是男子的附庸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