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6(2 / 2)
那折子看起来可有许多年头了,展开一看纸的边角都有些泛黄,但保存得应该很精心,油墨的字迹没有一点污迹,不过在看清上折子的人落款后,辛长平就没有心思琢磨这些了,因为那落款的名字是吴修。
吴修,字子明,曾是安州吴氏嫡支次子,从小体弱在家休养,不曾外出求学,还未及冠,先丧父,后丧兄,突然从及冠后要被分出去的旁支变成了嫡支唯一继承人。
他刚得掌吴氏宗族,便赶上安州大旱,不顾宗族阻拦,献出米粮无数助安乐县令活民。
因他的慷慨义举,安乐县无一灾民身亡,且得添多处水渠、深井,再也不曾因旱灾而受难。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Y?e?不?是?í????ü???ē?n??????????5?????ō???则?为?屾?寨?站?点
因此被还是皇子的成帝看中,招入府为属官,后成帝登基之后便入朝为官,是国朝唯一一个不曾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官至宰相的人,因他字中带明,且一生为官秉公持正,被誉为当世贤明,故世人皆称之为明相。
辛长平握着折子的手微微颤抖,这一刻他好似在与百余年前的大贤人隔空对话,从这长长的折子里,他窥见了贤人的所思所想,好似隔着百年的时光,却得了机缘被贤人亲自教导了一课,自己从女儿的言谈中得到的那丝灵感与贤人的救国之策竟有相似之处。
土地国有,四个字便概括了一切。
原来这才是当年成帝与明相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的,土地国有,国存何时,民存何时。
只是光是从安州试点时,把世家多占的土地换出来,就引起了全天下世家警戒,这政策便被深藏起来,以求徐徐图之。
辛长平看完了折子,如对待珍宝一般把折子仔细的合上,生怕自己手笨损毁了贤人手书,小心翼翼的交回了那随侍太监手里,才拱手发问道:“皇上,臣斗胆一问,当年安州收回的土地归属如何?”
世人皆知,当年明相带头捐献了吴氏名下全部土地,分发给了原来吴氏的佃农,其余安州世家交换出来的土地,也都由原来的佃农所有,可现在一想,若是明相最终的目的是土地国有,那当年的分田之举想是还有隐情。
皇上听到辛长平这一问,看他的眼神愈发欣赏,如今屋里只有皇上、辛长平和那随侍太监,别瞧那随侍太监长得不甚起眼,却是从小伴在皇上身边一起长大的贴身太监,若不是皇上信任安总管的能力,这太监便是太监总管的唯一人选。
安总管年事已高,这太监总管的职务也干不了多少年了,这位便是未来的太监总管,乃是皇上最为心腹之人。
皇上自然没有什么顾忌,坦诚的告诉辛长平:“安州从世家收回的土地,乃至于明相献出的吴氏土地,都为国有,只是没有告知天下,安州民众感念成帝与明相恩德,也一直守口如瓶,百余年竟无人露出一丝口风。”
辛长平听了皇上此言,大受震撼,他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民与国一体。
皇上对辛长平一番赤诚相待,自然是对辛长平抱有很大的期待,明相一生未婚,无有子嗣,只热衷于收弟子,曾教出过很多学生,可据明相死前手书所言,他说自己一生十分孤独,便是自己从小教导的徒儿,也无一人能真实理解他的思想,他们只是狂热的崇拜自己,才顺从自己的道路前进。
便是挚友成帝,也不曾真的理解他为何非要坚持土地国有,只是因为他的坚持,因为对他的信任,才支持了他的选择。
周祺自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接近理解明相思想的人,他虽然少时应母妃要求藏拙于众,而他母妃在宫中行事低调,但一直是父皇心中最信任、宠爱的两位后妃,所以父皇的藏书房他也有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