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1(1 / 2)

加入书签

颂做了一个把嘴缝上的动作:“你晓得的,我的口风素来非常紧。”

羲和冲着芙颂眨了眨眼,道:“他是殷元帅,在凡间也被称为太岁魔君。”

那四个字,变作了四块巨石,重重地砸在了芙颂的心头。

怎么会是太岁魔君?

他可是魔神座下的右护法。

第79章

羲和没有注意到芙颂那一晃而过的凝重容色,她徐徐伸出了一根手指,抵在芙颂的嘴唇上,很轻很轻地说了一声“嘘”:“不准告诉任何人噢。”

顿了一顿,又补充道:“也不准告诉昭胤上神。”

这个秘密,她谁也没有告诉,只告诉给芙颂一个人。

有时候,一些秘密装在心里太久了,就会形成淤积,她一个人单独承受着,确乎会很累,需要另一个人与她共同承担这一切,那这个人只能是芙颂。告诉给其他人,羲和都不放心。

芙颂是她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好朋友,把秘密告诉给她,羲和是完全放心的。

芙颂明面上很坦荡,心底下却是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殷元帅可是魔神座下的右护法。

虽然她与殷元帅不太熟稔,但也知晓这是一个狠角色。

殷元帅在民间有一个广泛流行的称为,名曰“太岁魔君”。

凡间有“犯太岁”的说法,说得正是此君。

太岁魔君每年所行的方位,与动土兴造、迁徙、嫁娶的禁忌有关,也就是说,太岁魔君掌管着民间生灵一切禁忌之事。时而久之,民间也形成了出门要看黄历的说法。

今日适宜做什么事,忌讳做什么事,他们会依据黄历上的禁忌,来妥善安排自己的行动。

若是有人不慎触碰了禁忌,诸如在不该动土的时候,赶巧与他相遇了,一家伙抡到了他的脑袋上,他便不会善罢甘休。

这就是“不宜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禁忌由来。

但民间总有很多不听劝告的人,非要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自唐代以来,就有很多大兴土木而举家丧命的惨案。

很多百姓到了本命年,会穿大红来避谶。

※ 如?您?访?问?的?网?址?F?a?b?u?页?不?是?????ü???e?n????〇???????????o???则?为????寨?站?点

仔细考据的话,太岁魔君原本并未归入魔道,他虽是百姓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凶之神,但也是一个秉性刚直的正神,在上古战争之中,他还杀过很多凶煞,比如黄幡豹尾、丧门吊客、蚕官五鬼。

这些凶煞后来只有蚕官五鬼活了下来,其他都被清理得一干二净。

如此说来,太岁魔君也算是好神了。

太岁魔君原本也不叫太岁魔君,而是叫太岁灵君。

名字还是挺中听的。

奈何九重天的天帝并不承认太岁灵君的地位与功绩,太岁魔君在凡间声望不佳,香火亦是稀少得可怜,更没有百姓愿意皈依,够不上可以成为正神的标准,所以,数万年前,天帝就驱逐了太岁魔君,将他流放到了归墟。

也是在数万年前的神魔大战里,归墟传了太岁魔君叛逃并投靠魔神的消息。

从那时起,太岁灵君就不再叫太岁灵君了,而是改为了“太岁魔君”。

这是芙颂所知晓的,关于太岁魔君关于传闻与传说。

他本尊还蛮低调的,低调到天下人都不知晓他的具体尊容。一般来说,在民间,只要有些名气的神明,黎民百姓都会为其作画。

芙颂与羲和身为小神在民间都有画像,但盛名在外的太岁魔君是没有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