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8(2 / 2)
他的作品以前只会出现在摄影杂志、画廊和美术馆的展厅里。
姜屿能干跟场拍素材这么接地气儿的活儿?
接地气的非遗集市搭建现场,曲高和寡的摄影艺术家姜屿,正往他泛着低调优雅珠光的奶油杏仁色polo衫外套上件大红色的工作人员专用小马甲,还挂上了“临时工”的通行证。
这要是让付雨宁看见,绝对会以为是自己产幻了。
但姜屿好像还挺乐在其中,很自来熟地hold起拍摄现场,带着工作人员就地取材,拉起黑色绒布当背景,准备给参加非遗集市的每位传承人拍“定妆照”。
他手里端着摄影师日常出活儿最常用的索尼alpha,布景也只简简单单在居中位置摆了把C市最常见的竹编椅。
第一位传承人坐上去,姜屿驳回了他面对镜头露出的标准微笑,也拒绝他展示自己擅长的非遗技艺,眼见气氛越来越尴尬,站在一旁的Maggie习惯性准备打圆场。
但姜屿却开口问了坐在椅子上的人几个问题:
“你第一次接触到这项非遗技艺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接触到?”
这天下午,每个被问到的传承人最初都愣了一下,他们一开始只是收到通知来拍宣传照而已。
他们历来都被隐在极具魅力的非遗文化背后,人们很容易就能列举出几个非遗项目,却很难能叫出一个传承人的名字。
别人会问及他们所传承的非遗文化的历史、工艺和价值,但很少有人会关心他们本身。
他们像是非遗的影子,存在花团锦簇的背面。
但姜屿却非要揪住这些影子,用显影的药水浸泡,让他们曝光,留存。
这些非遗传承人,有些年轻时没有机会条件接受太多教育,有些住在大山高原,连普通话都不怎么习惯说。
好在姜屿这些年里去过不少地方采风,习惯了从各种口音里抓关键词猜大致意思。
他面带鼓励地耐心听着,听这些传承人回忆自己的因缘际会或生活所迫,听他们讲非遗文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那些切切实实的改变和机遇。
在这些个人叙述的回忆里,文化艺术像河流经过土地那样经过漫长曲折的人类历史,在土地上发生着最真实而具体的价值。
姜屿总在他们陷入回忆、轻轻抚摸自己吃饭的“家伙什”或者像姜屿展示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这项技艺的样子时举起相机,快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笑意和陡然而出的柔光。
拍摄进行的不疾不徐,旁边的工作人员想出声提醒姜屿加快进度,向来以快速高效著称的Maggie却拉了工作人员一把。
“没事,让姜屿慢慢拍就好。”
Amy遵照自己老板的指示,很快帮姜屿安排好华仁医院的复查,付雨宁把预约信息转发给姜屿,姜屿很快回复:
【Yu:你不陪我去吗?我都帮你公司忙了。】
【YU:我明天下午得去和客户领导开会。】
姜屿帮Maggie解了燃眉之急,自然和Maggie一来二去混熟了,现在Maggie已经成了他打探付雨宁动态的新晋人脉姐。
Maggie和付雨宁一起在负责非遗集市这个项目,他看Maggie的工作强度就能知道付雨宁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他也不是真的要让付雨宁从觉都睡不完整的百忙之中再抽身陪他去医院复查,他这么说,只是为了铺垫出别的目的:
【Yu:那我复查完了晚上来给你送宵夜。】
他知道这样付雨宁就没法再拒绝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