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5 章 推荐(1 / 2)

加入书签

第25章推荐

紧接着,袁毅拿起电话开始有条不紊安排办案流程、出警计划。

专业事、专业人处理,姜凌、李振良安静等待。

女警带着三个吃饱喝足洗干净手脸的孩子走了进来,冲姜凌微微一笑:“孩子们不肯留在休息室,说要和你待在一起。”

小薇一见到姜凌,急忙上前拉着她衣角。虽然这里每一个警察对她很友善,虽然这里有明亮的食堂、可口的饭菜,但陌生环境依旧令她惶恐,只有待在姜凌身边她才会感觉心安。

姜凌知道小薇为什么惶恐,因为她也曾被拐卖。

姜凌从来就不是个讨喜的孩子,她太沉默、不合群、不活泼、不可爱,保育员赵红霞尤其讨厌她那双锋芒毕露的眼睛,经常打骂虐待她。

赵红霞不敢做过太明显,最常干的事情便是悄悄拧她的腰、腿、胳膊,还暗暗警告她:“像你这种没爸妈要的孩子,要不是有我收留,早就冻死、饿死了。你要是敢告状,我就把你丢到深山沟里喂狼去!”

一般孩子恐怕早就吓得瑟瑟发抖,姜凌却不一样。

她压根就不相信赵红霞说的话,坚定地认为自己是被爸妈不小心弄丢了,只要找到爸妈,她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姜凌六岁时从福利院偷跑了出来。只是那个时候她什么都不懂,没跑多远就被人贩子盯上,几句哄骗的话就把她给拐走了。

因为是女孩,兼之体弱多病,姜凌总是被嫌弃,辗转多个买家,直到两年后,她在新昌县青石镇的集市上拉住江守信警官的手,这才被解救出来。

被拐期间不断被抛弃,这段痛苦记忆让姜凌留下了心理阴影。

即使后来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小窝,她的内心依旧惶恐不安,没有一刻是笃定、平静的。

之所以刻苦学习、努力考上警校,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姜凌心目中,把她拯救出来的江警官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是她想要成为的人。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心底藏着一个梦想——成为警察,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她想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她是瘦高个子,即使严重营养不良,也没阻碍她抽条长个。那,她的父母会不会也是瘦高个?

她是瓜子脸、杏眼、高鼻梁、薄嘴唇,这些面部特征是遗传自父亲、还是母亲?

她想问一问父母:你们为什么把我弄丢了?

她还想问一问父母:这么多年来,你们有找过我吗?

她更想知道:你们还记得我吗?

只可惜,上一世的姜凌并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她未满月就被丢在福利院门口,除了个印着红色凌霄花的明黄色襁褓之外,什么信物都没有,再加上当时刑侦技术不发达,DNA数据库、被拐儿童信息库还没有建立,姜凌并没有找到亲生父母。

重生回来,看到把自己当成救命稻草死死拽住的小薇,姜

沈小梅眼里的光亮愈发炽热,不敢置信地看着姜凌,因为太过渴盼,身体不自觉地有些颤抖:“真的吗?像我这样的残废,他们也会要吗?”()

??????“?葶?????轹?抖?敧葶?”

?胡六月提醒您《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应松茂刚刚结束实验,匆匆赶到打拐大队办公室,一进门就听到这么一句话。

姜凌是孤儿?

应松茂停下脚步,目光不自觉地带出一分怜惜。

姜凌没有父母亲人疼爱,却坚强沉稳、独立冷静,不知道这份心性是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形成的。

由姜凌想到自己的妹妹应玉华,应松茂有了个大胆的想法。玉华天生失聪,性格有些孤僻。为了让她融入正常人的世界,父母和自己不知道费了很多心思。如果让她与姜凌多接触,说不定玉华能变得活泼一些?

袁毅安排了一切,放下电话正看到应松茂,便打了个招呼:“松茂,你来了。”

应松茂冲他点了点头,走到姜凌面前伸出手:“材料,给我吧。”

姜凌将自行车铃铛失窃案的所有资料都交到他手中。

应松茂干巴巴地说了句:“谢谢。”想了想,又加了三个字,“辛苦了。”

李振良凑过来问:“应队,论文真的会署我的名?”

应松茂看了他一眼:“三作。”

得到回应的李振良兴奋挑眉:“第三名也挺好的,谢谢应队!”要不是刘浩然拿了本期刊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李振良连期刊论文是什么都不晓得。现在能够沾姜凌和应松茂的光,让自己的名字印在公安系统的专业期刊上,多光荣!

李振良已经想好,等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要多买几本,亲戚朋友每人送一本。

他恨不得告诉所有人:我,李振良,出息了!

姜凌看他有点飘,不得不压低声音道:“控制点。”

听到她的话,李振良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派出所里,而是在市局打拐大队的办公室里,不由得讪讪地抬头摸了摸脑袋,整了整脸上笑容,努力让自己看上去稳重点。

应松茂有点想笑。

姜凌明明是金乌路派出所最年轻的,刚从警校毕业半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领导范儿,案件组那几个都唯她马首是瞻。

打拐大队的周瑾亮推开门,扬了扬手上的笔录本,大声道:“妈的!这俩完全是滚刀肉,什么都不肯说。”

袁毅皱了皱眉:“没交代他们晚上的落脚点?”

周瑾亮摇头:“那个谢家燕眼泪鼻涕一起流,不停地卖惨,先说孩子是亲生的,后来又说是捡来的,还说带着三个孩子到大城市来看病,白天讨饭、晚上睡大街,钱都花光了,想求我们帮帮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