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7 章 江守信(1 / 2)

加入书签

第27章江守信

对青石镇很熟?

当然熟悉。

姜凌抬手抚过鬓边的珍珠发夹,眼中有着温暖的眷恋。

将她从人贩子手里救出来的江守信警官,就在青石镇派出所工作。因为“江”、“姜”同音,再加上江守信家里只有独子,总想着再有个女儿,所以待她像亲生的闺女一样。牵着她的手逛街,给她买糖、饼干和带花边的小裙子,把她带回家,给她梳头发、扎小辫、戴发夹。

这个发夹,和当年江守信送她的同款,都镶着细密的两排小珍珠。

姜凌在青石镇住了半个月,日子美得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泡一样,绚烂夺目,轻飘飘地飞向天空。

她高高兴兴叫江守信“江爸爸”,叫江守信的妻子李文慧“李妈妈”,叫江守信的儿子江喆“哥哥”,一切都和她幻想的一样,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只是,肥皂泡泡总有破的时候。

幸福的日子也很短暂。

姜凌很快就被送回到福利院,从此青石镇成为她甜蜜的牵挂。

现在借鹞子一案,先将三定侦查法推广开来试试。

顺便,也回青石镇去探望江守信警官。

江守信,是她童年里最亮眼的光。

就是这一抹光,给她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考警校、当警察。

姜凌有一刹那的分神,应松茂敏锐地察觉到了。

提到青石镇,姜凌并没有回答袁毅的问题,而是陷入沉默,这让办公室有些冷场。

应松茂略提高了些音量:“姜凌提到的三定侦查法非常好,可以考虑在市局推广。”

应松茂成功让话题转场,袁毅连连点头:“对,这个一定性质、二定范围、三定脸谱的三定侦查法,我听着也觉得不错。不过……现在只定了性质和范围,定脸谱这一条,小姜还没说呢。”

姜凌从回忆中抽离出来,正听到袁毅最后一句话,当下便说:“嗯,接下来我们定脸谱。这个脸谱,就是犯罪心理画像。”

姜凌承认,她就是在作弊。

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罪犯档案,可以为她提供精准目标。

她现在做的,只是利用成熟的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引导众人将目标人物推导出来。

不过,姜凌并不心虚。

她所说的“地理画像”、“三定侦查法”全都是犯罪心理画像的核心内容,提前推广,让更多刑警掌握,一定能提高破案效率。

李振良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翻到上次的记录,默契地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表格——

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特点、犯罪经历。

姜凌指着生理特点这一栏:“刚才周警官推测谢家燕是疑犯的情妇,那么他的性别显然是……”

所有人异口同声:“男。”

姜凌笑了。

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这样的互动氛围。

站在白板前

坐下,这才认真端详白板上写的字。

“暴利驱动型犯罪?”

“40-50岁男性?”

“新昌县青石镇人?”

“有车队?!”

“有郊区农房?”

“下海经商?”

越看越心惊,汪学昌与廖刚等人眼睛瞪得老大:“啥?这么快你们就把鹞子团伙的头目找出来了?”

所有人都忽视了他们的问题,反问道:“啥?鹞子团伙?”

汪学昌这才想起来姜凌一开始交代的任务:“哦,对,这个团伙名字叫鹞子,这个倒是问出来了。”

姜凌问:“哪两个字?”

廖刚回答:“鹞子,就是那个鹞子翻身的鹞子,一种猛禽。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鬼名字。”

汪学昌补了一句:“一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姜凌清楚地记得,档案中记录了沈天鹞接受审讯的笔录。

沈天鹞被抓之后,自知死罪难逃,嚣张地面对警察:“老子这名字是我爷爷取的,取得好!天上飞的鹞子眼厉、凶狠、体型小、不容易被猎物察觉。我干的这一行,不在三十六行之列,算是个偏门生意,用鹞子这个联络暗号,正好。”

姜凌在白板上添了“鹞子”两字。

“疑犯组建车队,在派出所、医院等机构都有熟人,敢于下海创业,能言善道,显然是个很有自信的人。他干的是见不得光的血腥勾当,却能一直不被警察抓,必定是张扬的。”

说完这句话,姜凌切入正题:“从犯罪心理角度分析,这类人最大的梦想,是扬名立万。”

所有人都认可这一点。

“其实吧,咱们普通人也会有这种心理,古人不是说要衣锦还乡嘛。”

“哈哈,锦衣夜行,多痛苦。”

“是啊,越是得意,越想得瑟。”

不过,也有人提出异议:“违法犯罪的事,他敢扬名?是怕警察不上门啊,还是监狱人太少?”

姜凌点了点“鹞子”二字:“这就是我为什么坚持询问团伙名称的原因。他虽然不能到处宣扬自己多么厉害、赚了多少钱,但是可以将自己的名字用于联络暗号、团伙名称上。”

袁毅霍地站起,神情激动:“他的名字里有个鹞字?!”

周瑾亮也兴奋地一拍桌子站起:“他姓沈,名字里有个鹞字。再加上四、五十岁年纪、下海经商,在青石镇人脉广这些信息,最多三天,我们就能找出他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