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1 章 日记本(1 / 2)

加入书签

第41章日记本

袁毅认可了姜凌的说法:“也对,这种事情肯定是越早发现越好。”

停顿片刻之后,袁毅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你闻到特殊气味,这只能说明他吸毒,并不能说明他认识玉华啊。你说他俩关系匪浅,怎么看出来的?”

姜凌道:“我那不是诈了他一下吗?”

袁毅这才想起,当时姜凌走到长椅前,面对抬起头来的陈暮,她曾问过一句:你来看应玉华?

姜凌解释:“他当时的反应很可疑,肌肉僵硬,眼神呆滞,这是一种冻结反应。人只有遇到危险时,才会出现这种反应。”

袁毅经常与人贩子打交道,审讯过无数罪犯,当然知道冻结反应的存在,也明了审讯时出现冻结反应代表什么。。

电话那头传来“啪!”地一声,紧接着是袁毅带着怒火的声音:“这小子嘴真严!他明明认得玉华,为什么要瞒着?可恶!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

负责做记录的周伟飞快地在本子上写着,刘浩然则用钦佩的眼神看着姜凌,如果不是姜凌在打电话,他恐怕早就马屁滚滚了。

刚才刘浩然也有袁毅类似的疑惑,但听姜凌解释完,不由得眼前豁然开朗。

随时对身边可疑人物保持警惕,适当时候诈一诈观察对方反应,这一招将来在社区巡逻的时候可以用上。

姜凌问:“准备怎么处理陈暮?”

袁毅现在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痛打陈暮一顿。

他比应松茂大几岁,小时候和他一起在家属院里玩耍的时候,玉华总在一旁乖乖地看着。化工厂家属院里的男孩子都被父母警告过,不许欺负玉华。

在袁毅心目里,乖巧可爱的应玉华就如同自己的妹妹一样。现在听说玉华竟然和一个吸毒人员有染,怎么不叫他气愤填膺?

袁毅咬着牙说:“我们在他身上没有发现毒品,初犯一般拘留几天,再送他接受社区戒毒。”

姜凌冷声道:“别。社区戒毒对他没有用,直接送戒毒所强制戒毒吧。”

一想到陈暮被带走时的场景,姜凌便觉得心里堵得慌。

他不承认认识应玉华、否认他来医院是想探望她。但当他胳膊被反拧着,被袁毅压住半边身体时,他转身将目光投向303病房紧闭的门,那双波光荡漾的桃花眼里满满都是深深的痛苦与悔恨。

面对这么深情忧伤的眼神,应玉华哪里招架得住?

或许,他们是真的深爱过吧?

袁毅二话不说便应承了下来:“行,听你的。”

社区戒毒行动自由,强制戒毒那就不一样了。正好趁这个机会把陈暮与应玉华分开,免得害了人家好姑娘。

姜凌像听到了他心里所想一样:“让他在戒毒所里多待一段时间,不要让他接触玉华。”

姜凌在监狱里接触的吸毒人员,毒瘾不发作的时候看上去挺正常,但是一旦毒发就会变成野兽。吸毒时间越长,体内的人性越少

。”

姜凌这才想到论文的事。

当时应松茂打电话告诉她论文发表的好消息时,她正在为自己的身世发愁,就没放在心上。再一忙碌起来,还真把发论文这事儿给忘记了。

接到父亲林卫东电话的时候,他还因为论文的与夸了姜凌,这说明这篇论文在公安系统反响很大。

明明写论文、投稿这些事都是应松茂亲力亲为,但他却将第一作者的位置给了姜凌。

这些,都是应松茂无私、真诚的一面。

好人应该有好报。

想到这里,姜凌右手握拳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对,咱们得投桃报李。”

李振良三人同时握拳表态:“对!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要帮帮应队。”

姜凌开始分派任务:“这样,我们分三步走。”

话音未落,刘浩然已经把办公室的小黑板挂上墙,拿出粉笔对姜凌说:“小姜,你说,我来记。”

姜凌嘴角有了一丝笑意。

心理画像四人小组配合真是越来越默契,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一步,当然是明天一早你们和我一起去人民医院,和应松茂的妹妹沟通交流。”

李振良问:“要准备些什么?”

姜凌想了想:“准备好纸笔,便于交流。另外,还需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

刘浩然自告奋勇:“我的字写的还不错,比较工整,而且还快,到时候就你说我写吧。”

因为面对的是名聋哑人,无法从语气、神态来判断真伪,怎么设置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姜凌努力回忆着曾经看过的那些期刊论文,忽然眼睛一亮。

——刑侦测谎技术中不就有一整套完整的问题设置思路?

刑侦测试技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快速筛选嫌疑人,排除无辜者,提高办案效率。尤其是新的刑事诉讼法出台之后,测谎技术可以在不侵犯嫌疑人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审讯和拘留,保护嫌疑人的人权,因此在刑事侦查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现在还是1994年。

我国公安部门于1980年组团去国外考察刑侦测谎技术,1981年引进了一台进口的测谎仪,1991年开展测谎仪器的自主研发。如果姜凌没有记错的话,国产的第一台PG一I型测谎仪前年已经研制成功。

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推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测谎技术目前还没有在全公安系统广泛应用,现在的刑侦人员依旧习惯采取传统审讯方式,觉得利用仪器进行测谎不过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

没有仪器不要紧,姜凌可以通过应玉华的笔迹来进行真假判断。

想到这里,姜凌对李振良说:“良子,你抓紧时间找本关于笔迹学的书恶补一下,我们需要从笔迹学的角度来判断应玉华写的内容是真是假。”

李振良感觉到身上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压力,不过他知道姜凌这是在指点他,立

定问题。”

一听到拟问题,刘浩然发表自己的意见:“讯问时我们一般从姓名、年龄这些基本信息开始,但你要求只能回答是和不,那这样问就不合适。再加上应玉华是聋哑人,心思重,咱们是不是不要太严肃?”

李振良也表示同意:“对,我们这次去是帮助应玉华,又不是审问她,个人信息直接问应队就行,一开始聊天可以选择轻松一点的话题。”

周伟提议:“要不,从天气开始?”

刘浩然附和:“对啊,可以先聊聊天气,你看我们有时候见到熟人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会说,今天天气挺热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雨,这话匣子不就一下子打开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