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9 章 · 对照组(1 / 2)

加入书签

第69章·对照组

姜凌一共拿给雷骁三样东西。

——待查医疗事故清单;

——观察点异常人物行为特征清单;

——可疑人物画像。

雷骁拿到这薄薄的三页纸,不敢置信地看着姜凌:“你们两个小组这么快就整理出这些?”

他将画像往姜凌面前一拍:“就凭你说的那些,可以画出嫌疑人的肖像?这个洛云琛倒是有点本事啊。”

“只是个初步的想法,你们先拿给当地派出所的社区民警看看,如果真有这么个人,再认真调查。”

姜凌这回并没有把话说死,毕竟耿立东到底是不是杀害柯小雨的凶手,目前并没有证据,前世晏市警方还没来得及侦查姜凌便重生了。

“这个简单。”

雷骁将画像交给手下,叮嘱了几句之后对姜凌说:“大家都是为了早点破案,你也莫在意秦队的态度。他其实人挺好的,对手底下的人也很爱护。刚才我交上去的侦查计划里,把你说的那些都考虑进去了,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说明秦队其实是很认可你的,只是你的这个态度……”

雷骁斟酌了一下:“我今天就托个大,以老大哥的身份说说你。你刚来,还是要注意一下态度,不能太高调。你想破案的心我能理解,但毕竟咱们是警察,一切都要讲证据,不能老拿直觉来说事,是不是?”

姜凌思忖片刻,很诚恳地点了点头:“嗯,我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

以前她拿直觉二字应付过应松茂、袁毅,但现在看来,这条路走不通。未来还得把前世档案这个辅助手段,用犯罪心理学理论好好包装一下,争取更有说服力才行啊。

雷骁见姜凌听得进去他的话,欣慰地笑了,抬手想要拍拍她肩膀以示鼓励,却被姜凌皱眉避让开来。

姜凌也没和他讲客气:“我不喜欢别人碰我。”

雷骁想翻个白眼,但他忍住了。

他讪讪一笑,将抬起手收回来,摸了摸后脑:“行……吧,我以后注意点。”

姜凌指了指那两页清单:“这个复印后交给侦查人员,你们辛苦了。”

传统的拉网式排查,考验的是耐心、观察力和细致程度,跑断腿、磨破嘴,一个都不能漏掉。晏市北城区那么大,这得投入多少警力啊,的确是辛苦。

雷骁叹了一口气:“没办法,都是为了破案嘛。”

叮铃铃……

电话响了。

雷骁接起电话,简单说了几句之后便挂上了电话,转过头看向姜凌:“目击证人已经到了,是将她领到洛云琛那里去,还是让小洛到会客室来?”

姜凌想了想:“到刑侦画像组办公室来吧,我也想看看洛云琛是怎么画像的。”

雷骁听她这么一说,笑着点头:“是,你们两个组挨得近,多加强联系。”

他扬了扬手上剩下的两页纸,“干得不错,继续加油。”

到底是年轻

“逃?”洛云琛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描述性的词汇,他没有立刻追问,而是拿起炭笔,在素描纸上快速勾勒出一个在雨中推着自行车的模糊背影轮廓。

线条简洁有力,瞬间抓住了雨中行人的动态感。

“您感觉他在逃,是指步伐很快,还是很慌乱?”洛云琛一边画一边问,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快,走得很快,但不是那种慌起来乱跑那种快,”王大姐努力形容,“就是,怎么说呢?低着头,闷着头往前赶,不想被人看见那种。对了!他推车的那胳膊绷得直直的,劲儿使得很大!”

一边说,王桂香一边下意识地比划着动作。

“绷直的胳膊,很大的力道。”苏心婉飞快地在笔录本上记录,“推车动作特点为:手臂紧绷,用力大,步伐快而目的性强非慌乱,低头回避。”

她轻声复述给洛云琛:“洛老师,重点在手臂力量和行进姿态。”

洛云琛很满意苏心婉“洛老师”这个称呼,他点了点头,在画纸上那个背影的手臂线条处加重了力道,强调肌肉的紧绷感,同时调整了身体的前倾角度,使整个姿态更具一种顶着风雨埋头疾行的压迫感。

“雨衣呢?”苏心婉继续询问。

她拿起一张不同材质纹理的参考图册,并翻到雨衣的部分:“您还记得那件雨衣的样式吗?是那种常见的、像斗篷一样罩住的,还是有扣子、有帽子的分体式?材质看起来是塑料布那种亮亮的,还是厚实点的?帽子大吗?盖住了多少?”

王桂香眯起眼睛,盯着图册,努力从记忆深处挖掘:“不是斗篷,是有扣子的。对,前面好像有一排扣子,颜色很深,黑乎乎的。帽子?帽子很大,把他头都包住了,帽檐压得低低的,就露了个下巴尖。材质?好像不是特别亮,有点厚,风吹起来哗啦哗啦响,不是那种软塌塌的塑料布。”

她越说越投入,当天晚上的细节也在述说中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苏心婉快速记录,同时嘴里也复述着,以便洛云琛更为精准地把握人物特点:“有扣子的分体式雨衣,材质较厚,风吹有声。大帽子,帽檐压得很低,露出下巴。”

洛云琛在画纸上勾了几笔,继续提问:“对了,下巴是圆的还是尖的?肤色白不白?有没有留胡须?”

王桂香努力回想:“下巴?说不好是尖还是圆,应该是比较平吧,皮肤颜色不黑也不白,没有胡子,刮得挺干净的。”

洛云琛迅速在背影的轮廓上添加细节。

他用炭笔侧锋快速扫出雨衣厚重、略显硬挺的质感,在肩背处画出被风吹鼓起的褶皱。

接下来,他用精准的几笔勾勒出覆盖整个头部的硕大雨帽轮廓,只露出一方窄窄的下巴。帽檐压下的角度处理得极其微妙,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隐匿感。

“王大姐,”洛云琛指了指画中雨衣的腰部位置,“您刚才说他推车时手臂绷直,用力很大。那,雨衣的袖子是不是被带起来一些?在雨衣的袖口里面,或者他

鞋头有块胶皮特别亮?这个我不能确认。”

“高筒黑色胶雨鞋,鞋头或特定部位可能有反光。”苏心婉在笔录本记下这些话。

洛云琛在画中人物的脚部,用简洁的笔触画出高筒雨鞋的轮廓,并在鞋尖位置用炭笔轻轻擦出一小片模糊的高光,暗示可能的反光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工作室里只有炭笔的沙沙声、苏心婉轻柔的询问与记录声。

姜凌与李振良他们屏住呼吸,一丝声音都不敢发出。

眼前的一切让他们看得有些目眩神迷。

这就是技术的魅力。

洛云琛平时看着没个正形,没想到工作起来这么专业。他不断添加细节刺激证人的记忆,又快速将这些细节表现在画像上,聚精会神的模样还挺是那么回事。

很快,一幅极具信息量的画像逐渐成型。

最终呈现在素描纸上的,并非一张清晰的面孔,而是一个在凄风冷雨中踽踽独行的背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