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5 章 · 第 55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55章·第55章

礼冯保已经叫人备好了,是一套……装帧精美的四书五经。

准确来说是两套,毕竟顾闲领着自己师弟过来,总不能叫王宜玉空着手走。这书么,是内府刻印的,在外头难买,于他这样的秉笔太监而言却很好弄来。

内府刻印的书籍,最大的优点就是舍得用纸,版式宽大,行距也宽松,不像一些盗版书籍一行行挤一块,伤眼!

这套四书五经还是赵体写的,字每个都有铜钱大小,又端整又好看,读着十分地赏心悦目,读够了还能比照着练字,完全可以一书多用!再一看外头的封面,用的也是宫廷上等绢布,任谁瞧了都会觉得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

顾闲:?????

怎么回事?

怎么一个两个都爱送他书?

难道他脸上刻着“我没有文化”“亟需热心人士赠送图书”两行大字吗?

冯保将顾闲的表情变化尽收眼底,悠悠然地坐在那里啜了口茶,笑着打趣:“怎么?你不喜欢我给你准备的礼物?”

顾闲也不是那么不识好歹的人,这么一套书在外头得卖不少钱呢,估摸着还是人家知晓他准备应试特意给他取来的。他说道:“倒也不是不喜欢,只是我来京师后好多人都送我书。”

顾闲很不见外地跟冯保数了起来。

他姐夫就不说了,满书房的藏书随他看,还安排他去翰林院打杂顺便看书!他老师也不算,老师给学生列书单天经地义……

但是吧,李贽、海瑞给他送书,申时行、王锡爵他们也给他送书,这是不是不太对劲!

冯保笑道:“你这年纪正是该读书的时候,送别的大多都有引你分心的可能,谁都不愿意当那等叫你误入歧途的恶人。”

顾闲知道冯保说得在理,只能老老实实地跟王宜玉一起接过冯保送的那套四书五经。

不过来都来了,顾闲忍不住好奇地追问:“听说先皇曾命内府刻了套《三国演义》,是真的吗?您这里有吗?我在翰林院没有找到!”

冯保道:“你说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吧?内府是有这么一套书,不过东厂这边没有,你若想看,我改日再叫人取一套送你。”

顾闲挠头,原来嘉靖本印刷的时候书名还这么长啊。

据说章回体小说在嘉靖、万历之前虽然也有,但大多都是抄本形式流传。

《三国演义》最早的刻印本是嘉靖元年出现的,再加上嘉靖、万历这两个不爱上朝的皇帝虽然对弹劾自己的言官深恶痛绝,但对民间出版业却颇为宽容,通俗小说也就遍地开花了。

自嘉靖元年到这会儿,已经有十几二十种刻本出来了!

在明朝印书有个好处,朝廷规定做书籍、笔墨、田器是不收税的,只要出得起成本,又确保书卖得出去,那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且明朝人又没有什么版权之说,大多小书坊都是瞧见啥书卖得好,一拍脑袋开始盗印,什么

王宜玉假装没有看到。

她觉得顾闲说得没错,无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宦官皇帝,那都只是一种身份。

读书的人有可能针砭时弊,也有可能粉饰太平;习武的人有可能锄强扶弱,也有可能恃强凌弱。

这就譬如给你一把刀,你拿刀去做什么取决于你的想法。断没有你自己拿刀去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刀也”的道理!

你文臣今儿说宦官得势必将祸国殃民,明儿说武将擅权恐怕会倾覆社稷,那旁人还说你文臣整天搞党争败坏国本呢!

说到底,人一旦掌握了足够大的权势,即便你自己没想着做什么,许多人也会巴巴地帮你去做——想要的东西会有人给你取来,看不顺眼的人会有人帮你处理掉。

自古人心如此,无论哪个群体当权都难以避免。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能够真正改变这种人性,只能尽可能地用法律与道德去限制人性之中恶的一面。

王世贞看向顾闲,语气严肃地教训道:“你这还没入仕便交结宦官,倒不如别去考试了。”

这还不是普通的宦官,而是提督东厂的那种,谁私底下提到东厂不得骂上两声!

顾闲不懂就问:“六科不也是专门盯着六部的监察机构吗?为什么提起六科大家都是夸,提起东厂大家都是骂?”

王世贞就给他掰扯了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