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1(2 / 2)

加入书签

是啊,在奎星县朝不保夕,好不容易走到戎州还差点被官兵杀了。

想到那些惨死的难民,大家伙不磨蹭了,“走走走,现在就走。”

那几家看赵家脸色办事,赵家要走,他们也不耽搁,笨拙的套好车,所有人往车上一坐,赶着先走了。

赵家队伍长,落在最后,不过梨花又买了两头牛,加上族里的共十一头牛,稍微挤挤,都能坐车了,除此,还有个好消息就是通过几日针灸,老村长的嗓子能发音了。

就是嗓音太过粗哑,说快了就听不懂。

如梨花所说,日子有盼头了。

许是益州征兵的消息传开了,出城时需出示过所,梨花准备得齐,加上一口官话,守城官兵没有为难她们,倒是她们身后的几人冒充良民身份被官兵看了出来,几人当场被拖走,喊叫声响彻整条大街。

赵广安疑惑,“为啥冒充良民啊?”

良民就是普通百姓,身份并无尊贵之处。

他跟赵书砚换了回来,如今赶着梨花坐的车,梨花道,“良民身份不容易遭人怀疑。”

“他们不是良民是什么?”

“不知道。”梨花没有看到那几人的模样,自然无从分辨,她猜测,“可能是逃户,又或者奴籍,官兵既然看出不对劲,必是哪儿出了问题。”

赵广安瞬间想到自家的手实,“那咱们...”

“咱们有过所,没到用手实的时候。”

赵广安舒了口气,“也不知益州是何光景。”

梨花也好奇益州发生了何事,在她记忆里,去益州是所有人的梦,赵广昌卑躬屈膝的讨好贵人所求也不过是去益州,而现在,益州竟然出现了征兵。

一旦征兵,村里便只剩老弱妇孺,难民们北上,村里的人都会沦为难民发泄的工具。

更别说岭南的合寙族了。

梨花问赵三壮,“三壮叔,益州的村子乱吗?”

“乱什么呀?我们走了几个村,村里都没人了,好不容易碰到几个活人,还是偷偷回村搬东西的...”

“村民们去哪儿了?”

“山里啊。”赵三壮给梨花指官道两侧的山,“出城那晚就看到人进山,当时以为是打猎的,现在想想,没准进山探路的。”

因为这儿是戎州地界,还没征兵,进山只有可能是探路的。

“你们进山了吗?”

“进了,官兵们追我们时我们就往山里跑。”

村民们的手实留在村里的,所以他们老早就捡齐手实了,之所以拖几天才回戎州就是在山里迷路了,深山里的树木高大,爬满了颜色深浅不一的蝗虫,委实辨不清路。

赵三壮问梨花,“咱们要进山吗?”

习惯了官道难民涌动,忽然冷清下来,总叫人心里不踏实。

梨花也有这样的感觉,戎州已有百姓北上,可整个官道并不见多少车辆,挑担背篓的行人亦很少,她想了想,“先走一段路再说吧。”

那几家走在最前边,初得牛车,老方氏意气风发,朝后而坐的跟老秦氏寒暄,“你那腿好像有点毛病,该找大夫看看的。”

她甩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