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1(2 / 2)

加入书签

朵儿紧紧抱着她的脖子不肯撒手,赵多田虽然没有孩子,但逃荒路上,族里最小的堂妹一直是她背着的,平日他离开久了,小堂妹也会这般不舍,他和窦娘子说,“是不是还要知会里面的几户人家?我和黄月去吧。”

人心复杂,要他单独留黄月在这儿肯定不行。

窦娘子抹了下眼泪,“劳烦你了。”

赵多田走后,窦娘子看向角落的侄子侄女,嘴角浮起笑意道,“帮着阿奶收拾行李,天亮咱们就走。”

最大的孩子八岁,官吏进村那天,他们被阿娘关在屋里,不清楚外面发生了什么,但阿娘第二天被二婶背回家快死了,村里其他婶婶大声嚷着不想活了,平日带她们挖地道的几个姐姐也不见了。

窦多福眨着水汪汪的眼睛问二婶,“走了就不回来了吗?”

“不回来了。”窦娘子抱着女儿去了隔壁。

妯娌俩聊了说什么外人无从得知,当赵多田和村里人赶到时,堂屋的墙壁挂着火把,窦娘子站在火把下,眼里熠熠生辉,“咱们的家人为益州官府上阵杀敌,益州官吏却不把我们当人看,这样的官府,你们还要为他们种粮食吗?”

村里人哭起来,“不然能怎么办呢?”

她们还指望家人回来团聚。

“我们可以逃。”窦娘子的声音在夜风种多了几分清冷,“戎州人在山里建了村,咱们逃到山里去,哪日仗打完了咱再回来。”

村里人的目光纷纷落在年轻的夫妻身上。

两人皮肤偏黑,但眉眼鲜活,不见忧色,跟那些经历折磨的人截然不同。

一老妪问赵多田,“山里有多少人?”

“七八百号人吧。”

“这么多?”老妪抠着磨损的衣角,迟疑起来,“你们平日吃什么?”

“野菜。”赵多田摸不准对方的意思,“我们从老家带了粮,去年已经种上了,不日就会有收成。”

“种的小麦?”

赵多田点头,“等建好围墙就准备插秧了。”

老妪诧异,“你们撒了秧苗?”

“嗯。”

村里也到插秧的时候了,只是大家还沉浸在悲痛中,根本无心干活,老妪看向窦小娘子,“你大嫂好些了吗?”

“大嫂同意搬走。”

老妪有四个儿子,全被抓去从军了,原本有两个儿媳陪在左右,现在却只有一个了,将来老大回来问起,她该怎么面对啊?

她问其他人,“你们怎么想?”

想到那些畜生下个月还要来,谁还愿意待在村里?

一颧骨淤青的妇人站出来,“我也走,我给他洪家留了后,总要好好抚养他长大成人...”

她的孩子才几个月,要不是为了儿子,她那天就自尽了。

一人表态,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愿意走。

只有两位老人犹豫不决。

这两户人家的儿媳在去年就已过世,膝下没有孙子,此番进了山,恐怕再也见不到儿子的面了,甚至死后连祭拜的地都没有,留在这儿,哪怕死了,儿子打完仗回来能找到她们的坟不是?

窦娘子知晓两人家中的情况,“你们不走的话,官吏肯定要追问我们的下落...”

两人连连摆手,“我们不会出卖你们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