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3(1 / 2)

加入书签

方才回去时,儿媳埋怨她不谨慎,人心隔肚皮,如果周三郎去衙门揭发她们擅取库房的粮,掌柜的位子丢了不说,还会坐牢。

但她和周三郎一起在后厨做了十几年了,不愿相信对方是那样的人。

孙子孙女两三岁时总生病,大夫说体弱需要进补,她不过跟周三郎聊几句家常,他就会将客人点的乌鸡汤舀两勺藏到瓦罐里让她偷偷带回家,偶尔还会给她塞两片肉。

这种事一旦被掌柜发现是要扣月钱的,但周三郎就是做了。

现在周家落了难,如何让她狠得下心不顾往日的情谊拒他们于门外?

庞大娘折回去,很快拿了一碗米和

半筲箕青葵来,煮饭的甑也拿来了。

赵广安坐在柴堆上,脱了鞋擦自己泡得发皱的脚,跟梨花嘀咕,“益州百姓挺善良的。”

难民不趁火打劫,熟人能雪中送炭。

梨花点头。

益州还能维持淳朴的风气,和官府有所作为有关。

老百姓本就是容易满足的,官府善待她们,她们就会心甘情愿的听其差遣。

不过她有一事不解,窦娘子所在的村子全部遭了官吏的毒害,百姓该怨声载道才是,而且天灾失去家人,那种怒火更加剧烈,怎么仍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不对劲。

第111章

她暗暗瞅向周三郎。

从戎益两州边界回来需经过两个被她们搜刮一空的村子,周三郎应该察觉有猫腻才是。

随军队南下时,村里虽破败,但依稀可见村民们生活的足迹,而他这次回来,村里砖瓦全无,像土匪打劫过似的,唯独却有个新盖的草篷。

这么怪异的事他不会多想吗?

酒楼的甑子较大,周三郎倒了半盆水进去,转身淘米时,捕捉到了一道探究的目光正望着自己。

他顿了顿,朝梨花笑道,“是不是饿了?再等会儿啊...”

李郎君既喜欢这个小姑娘,他又何苦摆脸色?

他看向赵广安,“你老家哪儿的?”

赵广安抬起左腿在右腿裤脚上擦了擦,闻言,指了下北边,故左而言他道,“村里闹饥荒那会儿,有些人往京都去了,我们慢了点,被逐到益州来。”

周三郎面露同情,“你家人呢?”

赵广安叹气,“我从军前,衙门派人到我们的住处登记,说是家中女子需去村里种地,眼下安心忙春耕吧。”

钻进柴堆换衣服的周母听到这话探头看了眼赵广安,眼里带着悲悯。

戎州乱了后,益州百姓通通涌入益州城,官府没有下令驱逐他们,而是认真核实其身份,凡良民者,登记后分配到新村耕种。

好多百姓在乡下有自己的地,吵着闹着要回家。

据说是官府太霸道,只要逃进城的人,官府默认他们将田地赠给益州衙门,再由益州衙门酌情重新分配。

有些小地主不瞒官府强夺田地,冲进衙门纵火,失败后,怂恿其他难民闹事...

因为这茬,那阵子的治安不好,城里好多人都不敢一个人出门...

看赵广安外赏破烂,里面的衣服料子亦打满了补丁,不像好人家家里出来的,她道,“官府允诺会保护大家,她们脚踏实地,官府不会抛弃她们的。”

她说,“莫学那些眼皮子浅的和官府闹...”

赵广安不想深聊,止住话题道,“她们知道的。”

说话间,周三郎将米倒进甑子,盖上了木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