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23(1 / 2)

加入书签

过的灶台焕然一新,洞口精心打磨出了山水纹图案,极为雅致。

村民解释,“我们雕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洞里没什么变化,穿过石壁门,边上的吊篮似乎大了些,守门的是赵武,他像说不完的话,看到梨花那刻嘴巴就没有合拢过,从吊篮说到石板路,到院子,到庄稼,梨花走远了他都还伸着脖子喋喋不休着,“咱的兔子又生了,你记得去瞧瞧啊。”

一开始养兔子没经验,几个月才有了小兔子。

慢慢琢磨明白后,基本四十天就有一批崽,崽生崽,现在已经有差不多两百只兔子了。

鸡鸭较慢,但也有一百多只鸡一百多只鸭了。

虽是大冬天,然而鸡鸭的闹腾声不小,一上桥,梨花就听到稻田里的动静了,有孩子握着竹竿轻轻往田里拍,看到梨花后兴奋的挥手,“三娘,你回来了啊...”

“是啊。”

“那我们是不是能吃肉了?”

族里囤了许多肉,但赵大壮每次只让灶房煮两只,说是要等梨花回来才能吃,她们盼星星盼月亮的等着呢。

当即不顾田里的鸭子,拔腿就往灶房跑,“堂婶子,堂婶子,三娘回来了,煮肉吃啊。”

老太太虚惊一场后,小吴氏就把灶房的事揽了过去,听到小姑娘清亮的呐喊,她扯着嗓门回,“知道了,马上煮肉。”

灶房后边多了四间库房,两间库房堆着粮食,另外两间堆的则是族里的肉类,蛋类,以及药材。

小吴氏去找赵大壮拿钥匙,回来便看到大汗淋漓跑来的小姑娘,“堂婶子,三娘回来了。”

小吴氏忍俊不禁,“知道啦。”

“堂婶子,摊鸡蛋饼,三娘没吃过鸡蛋饼呢。”

“好。”

小吴氏应下,小姑娘立刻活蹦乱跳的跑了,灶房的人出来,“那要不要多淘点米?”

族里去戎州收了几十石稻谷,加上以前的,吃到明年绰绰有余了,小吴氏想了想,“三娘爱吃米饭,待会单独给她蒸一碗米饭吧,咱们还像往常那样吃。”

族里的粮食是清点过,每顿煮多少粮是定量的,梨花是族长,她的吃食要好点,其他人就不必了。

“那摊鸡蛋饼吗?”

“摊吧。”

鸡蛋饼是孩子们的最爱,小吴氏既然答应了就不好食言,她说,“再单独给三娘煮两个鸡蛋。”

知道灶房要煮肉,族里人收工就来灶房帮忙了,梨花先回家看老太太,见早先修缮茅屋时撑墙用的木头没了,院子铺了石板,靠竹篱笆的这侧摆了一排桶,桶里种着麦苗。

她问老太太,“谁弄的?”

“你叔伯他们。”老太太怀里抱个铁炉,牙齿掉得只剩几颗大牙,语气慢得很,“族里石板多,哪儿需要就往哪儿搬,你在外面没遇到危险吧?”

“没。”梨花上前扶老太太,感觉老太太的背似乎又驼了几分,因为自己都快到她额头了,她问,“阿奶过得好吗?”

“好。”老太太努力直起腰,笑容和蔼,“三娘好像又高了点。”

梨花点头,扶她进屋,“阿耶可常回来?”

“常回的。”老太太对儿子满意得不行,“天冷了,不适合种药材,他不打猎都待在家里的,刚刚还在呢,但你阿弟说峡谷那边出现了野猪的踪迹,他带着你堂兄他们捉野猪去了。”

“阿弟怎么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