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61(2 / 2)

加入书签

赵青山不想造杀孽,所以将难民全绑了手脚,天天监督他们干活。

“荆州人怎么到这儿来了?”

“年后荆州突然大肆征兵,百姓们疑心要打仗了,拖家带口的逃了出来。”赵青山给她指难民的住所,“我将孩子安置在茅屋里,不怕他们不听话。”

梨花道,“可教规矩了?”

“教了。”赵青山如实说,“他们表面还算老实,背地就不好说了,三娘可是看出了什么?”

“太贪生怕死,日后如果遇到危险,恐会跟咱反目。”

她看向李解,后者心领神会,“我再教教他们规矩。”

想要待在村里,便要跟大家共进退,而不是贫困时做小伏低,危难时落井下石,李解先去找人牙子了解情况,随后就朝地里去了。

赵青山领着梨花看春耕的情况。

谷里送来的粮种全部撒进了地里,只等过些日子就能移栽了。

另外,村子周围还种满了草药,平日谁要有个风寒头疼割一把熬水服下就没事了,“药材是你阿耶送来的,刚开始我担心活不了,没想到全活了,村里抱来的鸡鸭也全活了。”

旁边稻田里的鸭子扑腾着翅膀钻出水面,赵青山咧嘴笑起来,“再等两个月,就有鸡蛋鸭蛋吃了。”

他不喜欢东高村,因为这儿没有亲切的族里人,可每天看到到处觅食的鸡鸭,他又觉得满足,“三娘,不出灾祸的话,秋收的粮食够全村人吃了。”

到时就不用族里贴补了。

“堂伯还适应村里的日子吗?”梨花忽然问他。

赵青山愣了下,目光眺向地里忙活的人影,叹道,“不适应,东高村不比咱村和睦,村民们天天吵,吵得我脑门疼。”

“他们吵什么?”

“村里的伙食是由几个大娘负责的,有些人嫌自己的分量少吃不饱,认为盛饭的大娘故意针对,顿顿都要吵...”

族里人干活时,伙食也是由族里老人分的,但全族上下从来没抱怨谁吃得多谁吃得少,村里人爱计较,天天拿这事说事,赵青山头都大了,“还是谷里好。”

埋头干活,不用为其他事烦心。

梨花说,“有人不服,那盛饭这事就你和其他堂叔来。”

“那多得罪人啊?”

“你是村长,肯定能让不满的人心服口服。”

赵青山挠头,半晌后应下来,“那我试试吧。”

他想回去,私下也跟赵大壮提过,然而东高村需要人看着,交给那些没经验的,恐怕更加乌烟瘴气,因此他再不乐意,为了族里也不会退,“你去岭南干什么?”

梨花又将岭南的见闻说了遍。

赵青山脸色苍白,“打起来的话,外来人岂不更多?”

“我会重新找地安顿荆州过来的人,堂伯你守好东高村就行了,真来了人,你就照村里的规矩来。”

东高村鱼龙混杂,自然不能由着外来人肆意进出居住,梨花说,“若有那别有用心的,堂伯你莫心慈手软。”

一旦打仗,村里势必人心惶惶,若再由着

居心不良的人挑拨离间,东高村肯定会乱。

赵青山一脸凝重的点头,“听你的。”

李解留在村里调教那群人,梨花独自去了益州城。

守城官兵明显还认识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