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5(1 / 2)

加入书签

城乞讨。

大家商量了对策后,一致认为“必须把这些灾民赶出京城以免造成京城的混乱”。

太子问:“赶出京城后,如何安置他们?”

几个“有经验”的官员道:“以往有过类似的情况,都没有安置,雨水丰足了,他们自然就回去了。”

太子又问:“那他们有多少饿死的?有多少病死的?有没有做过调查?”

那些有“经验”的官员直摇头。

太子冷哼了一声,“孤告诉你们罢,五年之前的周北旱灾,被你们赶出京城的那批灾民,十之三四被饿死,又十之三四缺医少药的病死!能回到周北继续生活的不到五成!”

谢彦知道,太子之所以有这么准确的判断,那是因为他曾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参与了赈灾。

“同心帮”中的好些孩子都是前几年周北旱灾流浪到京郊的孤儿。

是太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活了下来。

接着,太子做出了在京城外空旷地方搭建临时帐篷安置灾民的决定。

有个官员提出了疑问,“那样的话,灾民会越聚越多,总不能无休止的搭建帐篷吧?”

太子:“这有什么好说的?在周北开仓放粮啊,灾民有了吃,当然就不会涌向京城了。”

此时,管理户部的南宫瑾走上前一步,对太子道:“太子不可。”

太子:“有何不可?”

南宫瑾:“周北本就土地贫瘠,即便是没有旱灾,也只能勉强维持吃饭,故而周北基本是没有屯粮……”

太子皱眉:“没有屯粮?”

“对!”南宫瑾点了点头,“要说屯粮,只有军粮了。”

“周北人习惯吃面食,北疆的士兵大都是周北人,他们习惯了吃周北的面食,故而在周北征收的粮食只够北疆的士兵吃。今年上半年周北旱灾,灾民们自己都吃不饱,周北屯的粮食更少了,很有可能都不够北疆的士兵……”

大家见南宫瑾如此说,都纷纷点头,表示军粮是“无可动摇”的。

有人提出从周南调粮食来赈灾……

很快便有人反驳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太子沉吟着,听他们讨论了片刻之后,毅然的做出了“开军粮赈灾”的决定。

结果地上跪下了几个朝臣,让太子“万万不可”。

太子:“这是最好的办法。开军粮赈灾的同时,调遣南方的粮食去北方,让灾民度过灾期……岂不是两全其美?”

跪在地上的朝臣:“南方囤积的是稻谷不是小麦。”

太子疑惑:“不都是粮食吗?”

此时太子方才领悟到南宫瑾跟他说“北疆士兵只吃周北小麦”的事情。

太子:“北方的灾民能吃南方的稻谷,北方的士兵为什么就吃不得?”

结果朝臣们告诉太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军中会哗变”。

谢彦和太子听后,顿时无语住了。

北方的士兵是“金虎符”领导下的士兵,也就是说,这支部队是周文帝指挥的。

竟如此骄纵,连吃几个月的白米饭都不肯?!

这样的部队能打胜仗吗?!

太子从牙齿缝里挤出了两个字:“赈灾!”

然后太子亲点了顾澜去监督赈灾的过程。

顾澜领命后,太子对顾澜道:“你带一队禁卫军去,若是军中有人带头闹事,你便用圣上给你的上封宝剑斩了谁,千万别手软!”

一众朝臣无语。

顾澜斩人何曾手软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