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世界线扰动的恐惧(日常)(1 / 2)
第124章 世界线扰动的恐惧(日常)
京师一起风,就没个停歇,掠过角楼时,发出呜咽似的声响。
天色昏沉,乌云压着紫禁城的黄瓦,日光昏沉。
「驾!」
冰冷的风刮过朱由检的脸颊,让他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身后,一众亲随宦官和侍卫紧紧跟随着。
没人知道,这位年轻的帝王此刻心中正被一股巨大的慌乱所包裹。
朱由检没有目的地,只是本能地催动着马匹,一路奔驰。
他登基以来卷得飞起,然而诸多事项多是裱糊丶人事丶腾挪而已。
真正称得上重大变动的,也只有京师新政一事而已。
然而,大明人口上亿,区区百万人口的京师新政,又能掀起多大的波澜?
今天推动的闪击林丹汗战略,才是他在这东亚棋盘上落下的第一手大棋。
——完全没有历史参照的一步棋。
什麽叫历史参照?
严谨一点的,就像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
他可以凭藉先知,知道后金必定会从哪个方向进攻,然后提前屯兵备粮,严阵以待,稳稳当当地打一场防守反击。
浮夸一点的,就像他前世看过的那些穿越小说。
无论主角怎麽折腾,黄台吉都一定会在崇祯二年冬天,命中注定地绕道蒙古,破边入寇。主角只需要提前在蓟镇扎好口袋,等着他自投罗网就行了。
可现在,这两种参照,都不存在了。
主动出击,分化蒙古诸部,在草原上与后金争夺盟友。
这样的战略,别说原来的历史,他连小说里都没见过。
是赢,还是输?
他不知道。
赢了,林丹汗又会是什麽反应?那个自视甚高的察哈尔之主,会不会一改往日对后金的敌视,反而被自己这一手推向了黄台吉?
这种结局虽然好过整个蒙古全面倒向后金,可满朝文武不知道这段历史啊!
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己这个少年天子不知天高地厚,亲手把一个重要的潜在盟友,送给了最大的敌人!
彼其娘之!到时候我比窦娥还要冤!
那输了呢?
输了又该怎麽办?加速蒙古局势的崩盘吗?
朝中文武丶入京东林的反噬是不是会来的更加猛烈?
自己后续的计划,又该如何调整?
一连串的疑问,如同无数只蚂蚁,在他的心头啃噬着。
让他心中发慌的,甚至还远不止蒙古一事。
就连启用孙承宗为蓟辽督师一事,他其实心里也是没底的。
明末这个时代,没有岳飞。
根本不存在一个能让你把国运完全托付,自己离线收菜就行的帅才。
孙承宗丶袁崇焕丶毛文龙丶卢象升丶孙传庭丶洪承畴……
这些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物,都只是在某些时刻丶某些地区证明了自己。
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在大明这盘死局上,完整地证明过自己。
但这才合理,如果有哪怕一个人完整证明过自己,大明也不至于是如此下场了。
随着他这只蝴蝶的翅膀不断煽动,他所熟知的那个历史,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是非功过,再也与那个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祯皇帝无关。
一切的荣辱兴衰,都只看他这个永昌帝君的手段。
这种掌控着亿兆生民丶华夏文明命运的巨大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肩膀上。
肩抗两京十三省,说来简单!
老子前世最多只管过几百号人的饭碗而已,连一个人的生死都没管过!
……
心念纷杂间,朱由检纵马跑过了皇极殿丶中极殿丶建极殿。
这三座大殿从万历年间开始动工。
银子丶巨木丶工匠等林林总总,耗费了数千万两白银。
在阴沉的天色下,它们依旧显得恢弘壮丽,琉璃瓦反射着微弱的天光,冰冷而沉默。
大明亡了,这三座大殿却延续到了四百年后。
……
很快,朱由检又路过了乾清宫。
穿越以来,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在这座宫殿里,他批阅了一份又一份的奏疏,见了一个又一个臣子,却仅仅出宫过一次——去校阅腾骧四卫。
从那次出宫以后,意识到每次出宫的繁琐,他就再也没出过宫了。
这方寸之地,既是他的牢笼,也是他的战场。
……
越过乾清宫后,出了玄武门,远处的万岁山映入眼帘。
朱由检顺着山麓斜切而过。
东坡的帝寿亭隐约可见,亭外的那棵歪脖子树,上次登高之时就已经下令砍去了。
这次要是失败了,万岁山却是没有他的位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