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7(1 / 2)

加入书签

出二十几个瞧着还算身体康健的俘虏,有老有少,点了穴道,扔在寻来的供他们白日劳作的板车上。

速战速决,无声无息地遛出营地之后,方才远远瞥到巡卫交接的场面。

走在前头的挺拔青年回首,朝队尾纤瘦干练的黑衣人竖了个大拇指。黑衣人站在原地,一张脸被同样的罩纱敷面,唯一露出的一对眸子温和而坚定。她淡然地朝前方挥了挥手,目送这一小撮人迎着一丝东方的鱼肚白,勇往直前。

避开两军对阵间的通路,绕过莽莽草原,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躲入山林中。地势不再平坦,板车无法前行,索性将人卸下来,挨个解了穴道,等待苏醒。

陆续清醒的异族妇孺如惊弓之鸟,瑟缩着挤在一起,面对这样一群匪盗打扮的持刀者,先是吓得不敢出声。后来,不知是哪个半大孩子先忍不住呜咽起来,接着成年人也绷不住,有的默默垂泪,有的双手合十祈祷,有的崩溃大哭。

大约,终究还是逃不过像牲畜一样被宰杀的命运。

刽子手很有耐心,任由他们发泄了许久,最后,实在是哭也哭不出来了,极端的恐惧之下又催生了垂死地挣扎。

一个年迈的老者操着蹩脚的汉话祈求,能不能放他们一条活路,至少留下孩子也好。他是他们这个部落首领的亲属,他们年轻气盛的孩子是被他族酋长和乌蒙可汗蛊惑了,他可以去劝说,山神会令迷途者醒悟的。

W?a?n?g?址?f?a?布?页?í??????????n?????????????????

对面人不为所动,却是用部落的语言回答他。十六部语文文字大体类似,只在语音语调和个别细节上有所差异。此人发音标准,听不出是哪个部落的腔调。

他说,带他们去投奔联军。

俘虏么先是不敢相信,后又千恩万谢。总之,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前边就算是刀山火海也只能闭着眼跳,何况或许真的又一线生机。交流仅止步于此,路上翻越春寒料峭的山岭不可谓不辛苦,身体弱一些的几个少年和妇女磕磕绊绊时,会得到有力的照拂,一日三餐的干粮不曾克扣,但再要多攀谈或是打探只言片语,是没有的。

渐渐的,大家习惯了沉默。日夜不停地赶路,只在实在撑不住时才歇歇脚,稍作补眠。不留神崴了脚踝的孩子被黑衣人背起来走,跟不上队伍的妇人有人搀扶,不慎跌倒摔伤胳膊的老者竟然得到妥善包扎,这一路没有人被遗弃……渐渐地,大家便信了,这真的是一条生路。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在夜幕降临时,翻过最后一个山头之后,远远地眺望到乌蒙大本营之外最偏远的一处哨岗。这里驻守着大约百余乌蒙本族士兵,并无十六部联军的人。

“那里,”带头人指了指,“去吧。”

同伴注视着这个平素善良心软的年轻头领,以为会有些许动摇或者迟疑,但丝毫没有。

俘虏迈下坡地的同时,黑衣人如风如雾般散开,隐匿入漆黑的灌木中。

老者带着二十几个精疲力尽的族人举着双手前行,边走边喊着来意,以免被误伤。很默契的,没有一个人回头。

在距离哨位颇远的距离,他们被喝止在原地,不大一会儿,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长官前来盘问。仔细询问清楚来人身份目的,他以核实讯息为由,暂时离开。不多时,从这里起飞的鹰隼直奔乌蒙大营腹地而去。

投奔而来的十六部灾民被勒令席地而坐,干巴巴地等了许久,直到天光渐亮,无有招待,饥肠辘辘。然而,生机近在眼前,即便不是自己的家园,但他们家中壮丁皆入联军,出生入死,是乌蒙货真价实的袍泽,即将逃出生天的侥幸之感支撑着他们,耐心地等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