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3(1 / 2)

加入书签

外地占卜出了那个讳莫如深的良辰吉日。

毕竟是陛下赐婚,敲定婚期需得向陛下请旨。

陛下端坐龙椅,钦天监恭敬递上绛红的礼册。陛下垂眸,注视良久。

就在监正额头冒汗,忍不住将求助的目光投向谢太傅与瑞亲王之际,陛下点头应允。

老监正腿一软,不知陛下是一时未察那究竟是个什么日子,还是压根不在乎,总之侥幸逃过一劫,弓着身子赶紧退下了。

散了朝,自然又是一番风云涌动,世子与陛下彻底决裂的说法又添一道铁证。

两府联姻忙得礼部官员团团转,这桩婚事的规格仅次于陛下大婚而已。不仅京中数得上名号的达官贵人皆在受邀之列,外放宗亲与边疆大臣,甚至东南西北各方邻邦,亦匆忙赴京。面上轰轰烈烈,不可拂了大晟皇亲国戚的体面,可考虑到陛下立场,又不能过于殷勤,属实为难。

万事俱备,只待良时,众人皆以为能够暂且松一口气时,刘氏突然强势提出,值此普天同庆之日,理当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太后亲临养心殿,当着众阁老的面,头一遭据理力争,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一干老狐狸噤若寒蝉,只敢说些模棱两可的和稀泥之词,是非利害,三缄其口。

一场预料中的针锋相对因着陛下过于轻易的妥协而消弭于无形,不仅如此,刘氏只是提出在宫中大作法事,百官随祭,皇帝却主动将之升格为皇陵祭天大典,专事告慰先帝。

刘氏自然无从反对。

于是,那一日的热闹加上热闹,便敲定了。

刘氏大获全胜,回到慈宁宫,意外地,刘霄求见。

刘霄于轮椅上见礼,“草民给太后请安。”

刘氏心情大好,“免礼,可是世子有何交代?”

“非是,世子并不知草民前来。”

刘氏一顿,目光在刘壤身上转了转,“那是……”

刘壤一揖,“恕草民无礼,太后可是欲以宗亲辖制刘壤?”

皇城乃至京都,禁军势力一分为二,皇帝与太后旗鼓相当。康王行踪成谜,大抵是躲在暗处伺机而动,不大可能携带大军。那么此战关键,便在于京南京北两营,南营归附太后不是秘闻,但刘壤统御之下的北营显然更胜一筹。

刘氏一定会想办法,威胁甚至铲除刘壤。

太后不承认也不否认,时至今日,各方手中大多明牌。她早已通过胞弟,提前困住刘氏旁支与刘壤交好的远亲近属。

刘壤单刀直入,“余以为,在下是更适宜的人选。”

刘氏不语,她的确考虑过,刘家两兄弟那点儿龌龊事,她怎会不知。不过,顾忌着与世子的暂时交好而已。

“刘壤其人,六亲不认,届时未必得用。况且,宗亲人数众多,易打草惊蛇,到底是本家,于太后声望无益。”

听聪明人说话不费劲,但刘氏不喜太聪明之人。这几句话,直抵她心底不妥帖之处。

她笑了笑,客气地问,“先生所求为何?”

刘壤深吸一口气,一份压抑多年扭曲的穷酸的傲气分毫毕现,“在下恶疾在身,余生求一个富贵显达,自然不能单靠世子门客的身份。”

刘氏领会到了他的潜台词,从龙之功,可保荣华。只不过,之后有没有命享用,可就由不得他了。锋芒毕露心狠手辣连自己都算计的聪明人,更加留不得。

太后温煦道,“那就有劳了。”

刘霄走后,李嬷嬷啐了一口,“好大的胃口。”

刘氏似笑非笑,“天助我儿,何乐而不为。”

李嬷嬷不住点头,“咱们家太子才是真龙之命,岂是那武夫可比。”

刘氏,“芙兰那边安排好了?”

李嬷嬷点头,“自是万无一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