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9(2 / 2)

加入书签

“老三,你种地经验没我丰富,二哥学会了一五一十教给你。”

村里的祠堂很快变得热闹起来。

祠堂修在晒谷场附近,是一百年多前那位举人捐钱修建,所以哪怕是个小村落,祠堂看起来还是颇为壮观,两进的院子,黑瓦白墙,门槛屋檐都有轻微雕饰,虽经过岁月洗礼有些陈旧,但更加古朴庄严。

主屋存放重要典籍和县府下发的各类文书。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布?Y?e?不?是?í???????ε?n?②???2????????????则?为????寨?佔?点

东西两侧各有一屋,没放什么重要东西,黎源便在这里授课,村民大多不识字,也就没有课堂笔记的要求,大家从家里带着条凳过来听课。

考虑到大家的接受水平,黎源讲得很浅显,黑板上大多画的图,一节课讲四十分钟,每天上午上两节,余下时间就是温故而知新。

选择早上还有一个原因,小夫郎就在主屋誊抄典籍文献,门都开着,黎源讲课讲着就踱步到门边,看一眼主屋,再慢慢踱回去。

一开始小夫郎不知道,掩着门。

等黎源第二次晃到门边时,他就把主屋的门打开了,也未全打开,原本敞开的左侧门变成右侧,黎源再晃过来,便看着小夫郎修长如翠竹的身影,顿时勾起嘴角转身,“刚说到育苗的三个重点,现在点同学起来复述一下。”

原本轻松快乐的学生们顿时满脸惊悚,纷纷垂下脑袋,每个细胞都写着:不要点我不要点我不要点我!

他们还发现,黎源只要去门边转一圈就会点人回答问题,自此,只要黎源往门边走,大家就开始紧张。

一开始还有人不太将黎源放在眼里,毕竟原主劣迹斑斑都是事实,大家并不知里面换了个芯子,第一天课程结束时,再无人敢轻慢黎源。

用村长二儿子的一句话,黎源像口深不见底的老井,源源不断往外冒学识,取之不尽似的。

大家都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

像黎源这种还真是少见,四书五经懂一点,农学上的事情当真是学富五车。

五车都不止。

黎源并不骄傲,他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巨人的身躯正是眼前这些不抱怨辛勤劳作的农人们构建出来的。

第一天大家凑热闹,来的人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外面场院都站满人,到第二天第三天热情褪去,除了名单上的学员,旁听者大多维持在七八名左右,每天人员不一,大多都是真心想学东西,但没法每天都来,只能赶紧干完活路来听课。

其实在黎源看来,每天两节四十分钟的课根本不影响活路,但效率这个词还没有引入,想闲散惯了的农人像后世的学生打工族那般发条式的赶个不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黎源也并不喜欢后世那种毫无松弛感的生活。

农人虽然辛苦,但是应时节作息,看似繁忙,其实松弛有度。

旁听生里有一个人让黎源印象深刻,是住在村西头的寡妇林氏,汉子早些年外出务工掉河里淹死了,剩下一个儿子,林氏是外乡人,据说从北地流浪过来,家里也没什么人了。

林氏没有改嫁,留在村里抚养独儿,叫小虫,喜欢跟在大牛春狗屁股后面,又瘦又小。

她家穷,没有水田,只有几分旱地。

蔬菜种得少,因为旱地都要拿来种土豆红薯等粗粮,瓜果更是没有的,因为常年跟着大人流浪,也没学会什么针线编织活,只能靠地里收成度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