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0(1 / 2)

加入书签

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目光可以杀人,那个被逮住的衙役已经被凌迟成百上千次了。

群情激愤下,县衙很快顶不住压力。

县丞提议:“不如先审章家白身族人的案子,安抚苦主后再寻机上报?”

章家枝繁叶茂,未入仕途的族人不知凡几,但即便为白身,也因姓章而自觉高人一等,酿下恶果后毫无愧疚之心,反而以势压人。

宋礼只得点头:“也好。”

县衙每月三六九日为放告日,但案子一般不可能当天受理当天审判。

比如初三受理的诉状,等到十三或廿三才会进行审判。

且一般案件不会大张旗鼓地升堂,顶多由典史或是三班班头出面判定、调解。

今日特事特办,衙门一股脑儿接了百来份诉状,由书吏快速分门别类,从中挑选出符合大兴县县衙管辖范围的案子,呈送到宋礼手上。

越来越多的人得到消息,涌向大兴县县衙看热闹,将县衙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北城兵马司都不得不抽调人手,前来维持秩序。

第一位上堂的苦主自称黄二乙,本是大兴县一名土财主,家有良田百亩,商铺数十间,日子过得颇有滋味。

谁料天降横祸,某章姓族人以势压人,夺其田宅铺面,以至于现在穷困潦倒,家中老父生病没钱医治,几年前撒手人寰,老母哭瞎了双眼,卧床不起。

五十多岁的老汉在公堂上涕泪横流,说到动情处数次哽咽无声,听得围观百姓俱红了眼眶。

“太可怜了。”

“姓章的实在可恶!”

谢明烁站在人群外,问身边几个识字的优伶:“都记下了?”

优伶们点头。

王爷说让他们学着做一名记者,他们不知“记者”为何物,但听令就对了。

可记录案件,不是书吏做的事吗?

宋礼暗叹一声,肃目问:“你要状告之人,姓甚名谁?现居何处?”

“回大人,他叫章标,住明照坊报房胡同。”

宋礼吩咐衙役:“去传人。”

传人需要时间,第一位苦主暂时退下歇息,宋礼宣第二位苦主上堂。

这人同样是被强占了田宅,案件情节不同,但结局大差不差。

宋礼也是个人精,他选出来的案子都与财产相关,不涉及人命。

单强占田宅的案子就有几十件,他连审半个月都审不完,足够拖延时间。

百人联名状告章氏族人,这个消息实在太过劲爆,在各坊市间飞速流窜,不过半日,传遍整座京城,官署也不例外。

翰林院午食后,宋游被同僚叫住。

“宋编修,今早你离府时,可见到县衙外百人举状的场景?”

因荣安公主强掳事件,宋游如今在翰林院独来独往,除公务上必要的交流,少与人相交。

事情传遍翰林院,也无人知会他,他并不知情。

“何为‘百人举状’?”

“你竟不知?”同僚惊讶道,“上百个苦主在大兴县县衙门口鸣冤,联名状告章氏,令尊已经堂审半天了。”

宋游:“……”

章啸甫入狱后,他爹还在家里提醒他不要掺和进这件事,未料事情先找上他爹,也不知他爹眼下是何感受。

倘若章家当真做了这么多孽,国公府落到如今这个下场也是活该。

同僚继续道:“消息已经传到顺天府,但顺天府到现在都没吭声,全靠令尊一个人扛着呢。”

宋游不咸不淡道:“国有国法,县衙办不了的案子,总会往上移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