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6(1 / 2)

加入书签

国忧民。

明月还给老师的知识很多,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她还是记得的:“倒不如说,杜甫写了那么多诗,除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之外,基本上都在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只能说杜甫和同时期的诗人相比,年纪还是太小了,小到他只赶上了盛唐的尾巴,大半辈子都在风雨战乱之中飘摇,也因此成了形象最老的那个——文学作品会塑造作者的形象,比如李白永远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而年纪小一些的杜甫,反倒成了一副悲悯老人的模样。

“up主感触最深的,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仅凭单纯的文字,也能让人心惊肉跳。

第65章 杜甫身世,无能为力 如有来世,希望他……

“如果说李白是天才, 是下凡的神仙,那杜甫就是普通人,一个以血肉之躯对抗这糟糕世界的普通人。”明月唏嘘道, “当然了, 没有说杜甫不是天才的意思,他也是七八岁就能作诗的神童,但相比于李白,杜甫更像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杜甫出生世家, 幼时的生长环境优越, 生活安定富足,他几乎是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受到了丰富的文化熏陶,很早就展现出了自己在诗歌方面的天赋, 同时结识了许多文艺工作者。”

明月记得, 杜甫幼年时不仅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还听过李龟年唱歌, 换算到现代,相当于既看过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演出, 又听过郎朗现场演奏钢琴。

杜甫小时候欣赏过的艺术表演,许多年后回想起来, 还能写出“一舞剑器动四方”和“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的“观后感”, 要换成是自己,恐怕看的时候在心里吱哇乱叫, 看完也只会感叹“太好看了”、“太好听了”。

“祖父杜审言虽已逝,但作为‘文章四友’之一,余泽尚存, 父亲杜闲官至兖州司马,当时的社会名流和文坛翘楚,什么姓崔的、姓王的,都对杜甫幼年时的作品有过鼓励赞语,至于是真觉得杜甫的习作写得好,还是因为他爹他爷爷,那就见仁见智了。”

XX的子女依旧是XX的古代文学家版本?明月对杜甫的这一段经历不可置否。

毕竟是唐朝,等黄巢横空出世,将世家全部干掉,学阀自然就不攻而破了。

明月转头说起了杜审言:“说句题外话,咱们武皇还是很看重杜审言文采的,因此重用过他一段时间。”

“杜甫虽然没见过他的爷爷,但也在诗中表达过,自己对祖父的这段经历引以为傲,甚至写过好几首诗追忆武皇当政时的太平盛世。”

不过,在杜甫的认知里,武则天还是李唐的武后,这点就不用提及了。

明朝,朱元璋叹气。

他虽然不喜女子当政,但岂不知“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的道理,百姓才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想避开乱世,过安生日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