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2(1 / 2)
久已经很厉害了。”
“可梁红玉不仅不居功请赏,反倒上疏弹劾起来自己的丈夫韩世忠, 说他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
“这一义举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敬佩,在民间传为美谈, 梁红玉也再次被朝廷加封。”
赵匡胤和朱元璋失笑:这不就是一招“以退为进”吗?
梁红玉先行参韩世忠一本,相当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走那些求和派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这样皇帝不仅不会怪罪于韩世忠,反而要褒奖他才对。
“之后十多年,梁韩二人都驻守在楚州,和士卒同甘共苦,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直到南宋投降派向金国求和之时,包括韩世忠在内的诸位抗金将领兵权都被解除,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死在狱中,梁韩夫妇多番奔走无用,只能愤然辞官归隐。”
“据说岳飞父子死后,旁人都唯恐与他们扯上关系,只有梁红玉不怕,只身前往秦桧府上质问他屈杀岳家人之事。”
“按照绍兴和议的约定,金国将赵构的生母韦氏放回了南宋,这又引出了另一件事端——真假柔福帝姬。”
“靖康之变时,金军将宋朝皇室、宗室、达官显贵等等人尽数俘虏,柔福帝姬赵多富是其中之一。”
“三年后,宋军俘虏了一名自称柔福帝姬的女子,经内侍、宫女辨认后,她被赵构封为福国长公主。”
“赵构十分厚待这个仅剩的妹妹,直到他的生母韦氏回朝,告诉他们真正的赵多富已经死在了金朝。”
“赵构肯定更相信他亲妈,立刻去审问现在这个赵多富,发现她确实不是真帝姬,而是一个叫做李静善的尼姑假扮的。”
“不久后,假帝姬被杖杀,真帝姬被追封,但此事至今仍颇受争议,疑点重重。”明月读过很多穿成柔福帝姬的小说,大多都将逃回来的这个帝姬视为真帝姬,“依照正史当中的时间线推断,被杖杀的确实是一位假帝姬。毕竟宋史可能会造假,但金史是没必要造假的。”
“只有一些可信度很低的野史认为韦氏在说谎,但其实最开始发现这事的是一同南归的内侍,所以UP主倾向于真帝姬是已经死在了金国的。”
“这事和梁红玉有什么关系呢?”明月自问自答道,“木鱼书《枭后烈女》中,把梁红玉的儿子和柔福帝姬凑成了一对。”
“这一戏剧把逃回来的帝姬设定成了真帝姬,而韦氏被塑造成了为了掩盖自己下嫁过金将不惜杀人灭口的反派。”
“赵构明明知道真相,却还是下令让帝姬自裁,最后是梁红玉灌醉赵构,女兵们趁机救出了她,这才让夫妻二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月叹气:“无论真假,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不管是韦氏,还是赵多富,又或者是李静善,都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可怜人。”
见明女郎对那假冒公主的女子多有怜惜,赵匡胤和朱元璋都嗤之以鼻:皇室血脉不容混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更何况假帝姬欺骗了那赵构这么多年,相当于把皇帝的脸撕下来放地上踩,只是杖杀已经算是便宜她了。
不知道本朝什么时候能把天幕五科中提到过的的DNA检测搞出来?
朱元璋对这段历史了解得更清楚:那李静善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凭借公主的身份作威作福,贪污受贿,残害无辜,根本不值得同情。
“说是四大巾帼,但其实古代驰骋在疆场上女子绝不可能仅仅只有这四位,她们的故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女性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答题已近尾声,明月用革命志士秋瑾的诗作结,“须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好诗!”天幕之下,无数女子因今日明女郎所言而心旌摇曳,立志从军者不乏少数,这些女子在明朝或许会碰壁,但在已经有一位皇太女的宋朝,大概率会青云直上,成就一番功业。
朱元璋也预见到,自己和标儿在位时,压制住这些女子不成问题。
一旦上位了一个弱势的皇帝,那这天下的女子定要反了天去。
不过,作为皇帝,朱元璋其实并不反感这些女将。
一切为了本朝的利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