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9(1 / 2)

加入书签

官位也都是京城,基本上不会离开京城。

如今的年青才俊们都偏向于在京城做官,只不过进士一甲板上钉钉留在京城,像进士出身可就难说了。

也就因为二姐姐有个阁老外祖父,有能干的舅舅们,才有能力帮二姐夫谋求个在京里的职位,否则他这样进士出身难免去地方上任职。

卢家感激不已,给顾家的节礼加厚了好几成,还托人私下给曦宁又送了个商铺,说是添妆,来送礼的管事婆子殷勤跟太太影影绰绰表明,卢家长辈们发话:二娘子嫁过去就跟丈夫在京城赴任,绝不留她在范阳老家。

太太喜出望外。

赵飞鸾却去了偏远县城做县令。

太太不解。

她身为官宦子女自然也耳濡目染,一般考中进士出身的不一定能全部留在京城,要寻些关系才能留在京城,因此趋之若鹜。

京城好啊。

去穷乡僻壤当官,当地不及京城繁华,缺医少药,有可能遇到当地豪强,霸道些的杀了官员也有可能,而且你很难做出成绩。

就算做出成绩,谁会记得你的功绩?

如果京里没人提点,你只怕会在穷乡僻壤做一辈子穷县令。

可在京城稍微干点政绩就能被上级看见。

你在穷县城大修水渠、泽被万民,都不及在皇城通衢处营造一条小水沟来的效果好。

赵家一贯有人脉又有钱,断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省钱啊?

私下里跟张景宜聊天,她浑不在意:“那孩子满心的要造福百姓,我和他爹商量了下,就由着他去了。”

太太想想也是,反正家里有的是权势捞回来。

原来是主动扎根基层,要求为群众奉献人生的好青年,顾一昭倍生敬意。

二娘子也表达了敬佩:平日里元风的大哥不怎么说话,如今看起来,他倒挺像书里歌颂的那种圣贤君子。

不过自己未来丈夫的选择她也表示了理解:“在京城有在京城的好处,我能常见到大姐,范阳就在京城附近,就算他致仕了我也能时常见到大姐。”

太太不由得感谢自己种下了一门善缘,她出于道义照顾了大娘子,没想到阴差阳错,自己女儿以后也能靠大娘子照应。

既能靠仰鹤白的权势提携二女婿,以后二娘子离家远,不管是在京城陪夫君做官还是去老家侍奉公婆,都离不了大娘子照拂。

大姐翻过年就十八岁了,所以婚事也不该再拖下去了。太太就打发人去隐约问媒人:因着仰鹤白如今在江南,所以这婚事是在江南举行?还是在京城举行?

知道消息后,仰鹤白乐得什么似得。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页?不?是????????????n??????2?⑤?.???????则?为?屾?寨?站?点

跟萧辰不住念叨:“要是在京城,先不说我们得舟车劳顿都回到京城成婚,在婚后我又得回江南,她却得留在京城,我在江南睹物思人,哪里受得了?”

“ 她在京城更憋屈,韩王府上下哪里有善茬?虽然有我娘护着,但我娘毕竟不是她同龄人,她没得吃没得玩,不得无聊死?”

“不如跟我在江南,等我们江南事毕之后再跟我去下一个任上。”

他一方面派人去跟爹娘飞书传信,表达自己想在江南就地举行婚礼的急迫性;一方面当天就准备在江南先买一座宅子。

他想的很周到:“成婚总不能在赁来的宅子里吧?”

他家先前从韩王跌落到韩侯的过程中早把苏州府的宅子卖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苏州都住在岳父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