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5(1 / 2)
,娶进门后再加上大姨娘继续贴补,儿子的日子差不了,唯一遗憾的就是嫡女早早许配人家,否则自家还不得将顾家一半家产轻松谋下?
顾一昭进了外院之事给内外院都给了不小的震撼:自来还没有哪个小娘子能进外院呢。
太太有些想让曦宁进外院,但一想曦宁出嫁在即,又加上顾一昭从小时候在王芜太监之事上就能颇有见地,这种见识是曦宁比不得的,便也熄灭了醋意,只一门心思支持起了五娘子:反正五娘子没有兄弟,她以后还不是要靠弥哥儿?
外院之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顾介甫的官衙之事,比如幕僚、同年、上司等各处的信笺、礼节往来,一部分则是顾家的外院,比如老相识、旧亲戚送来节礼往来、名下宅邸、田庄纠纷。 w?a?n?g?址?发?b?u?页?????????€?n?2???②?5???c????
顾一昭就属于一块砖,哪里忙了搬哪里,她自嘲自己如今是高升两口子的跟班,有时候帮高升处置哪块田庄因为浇水跟邻家田庄打得头破血流、一会则是处理延绥巡抚送来的节礼,还捎带着要帮老爷斟酌写给昔日同窗的回信。
很快外院就发现五娘子来了之后效率倍增。
首先她有个小姐的身份:有些事高升虽然能处理,但他不好擅作主张,一定要去请示老爷,然后去内宅找太太协调后才能执行,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执行的时间成本。
好比田庄浇水纠纷,要是正常流程,高升要去问老爷是想跟邻居友好相处呢,还是不相让,或是借此攀上关系(虽然有过往案例,但他肯定不敢擅自做主,还要走流程问一遍),之后再去内宅找太太询问与那相邻田庄女眷们的往来,看通过走内宅化解。
这就要t求他半天就得跑两个地方才能去处置,有时候赶上太太生病或手里忙碌不见人,高升还要耽搁个两三天。
可如今有了五娘子,只要老爷提前发话将这些事都交给五娘子,她就先问高升过往案例而后决策,她又负责着内宅往来,所以两人三言两语就能拍板决策。
高升喜得什么似的:“往常三天的事,如今五娘子连三炷香的功夫都用不上。”
对此顾一昭的评价是“办公扁平化”。
其次顾一昭脑子实在好,她进了外院不是一味蒙头苦干。
而是遇上一件事就梳理好流程,定下规章。好比田庄纠纷,她问清楚后就叫身边的山矾将处理流程画好图,再将每个环节需要的人员和物品写在旁边。
再将每件事都制定了册页,装订起来。
等下回再遇上事,直接拿出翻出册页来查阅就好。
高升夸到顾介甫那里,顾介甫也赞叹,五娘子就谦虚一笑:“要记住的事情怪多的,我脑子没有高管事那么好,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就写下来。”,不居功,反而将高升照样抬举起来。
她只是稍稍用了些流程化管理罢了。
而且凡是五娘子经手过的事都有人记下来,她身边丫鬟山矾一天到晚写个不停,每件事都会写下经办人,当时交待的流程。
大姨娘一开始还想给顾一昭使点绊子,安排了自己在外面的耳目想借机抵赖五娘子,谁想到五娘子命令山矾拿出册页,当时的人和事交待得一清二楚,让大姨娘一下哑口无言。
顾一昭称之为“留痕化管理”。
再者五娘子性格平和、不争不抢,从不因自己是顾家小姐就倨傲,对那些积年的管事和老仆从都相待有礼,做事时也是帮理不帮亲,自然而然就拉了一波友好值。
所以过了一段日子,五娘子的名号已经在外院打得响亮,就连普通幕僚都知道遇上事的话,若是知府大人不在,可以先去寻五娘子讨讨主意。
外院的仆从更是处处称赞五娘子,遇到事都自发先去寻五娘子。
顾一昭在这过程中也因此见识到了内宅不能见识之事,旁的不说,她感觉眼界开拓了不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