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3(1 / 2)

加入书签

房的侄子,这家是旁支,平日里打着主房的名号做生意,家里有钱但没什么官员,所以才想着让两个儿子读书,大儿子已经上任做官,太太看重的是嫡幼子,性子和气温和,如今已经读了举人,还在家里读书。

从前那位嫡幼子也曾往苏州游历过,太太记得侄子生得长相周正,气质也干净,询问过仆人都知道他洁身自好,只专心读书,没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太太就又写信给崔家,说了顾家的情形,特别是仔细介绍了四房的家境。四房老爷是庶出,自己读了个举人家里就在太原城捐了个小吏的职位,自己闲暇打理着顾家的庶务。

侄子家自然是欣然同意:他是虽然是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但他们家又没有功名,只是个依附长房生存的旁支,与顾四房算是门当户对,而且四老爷亲生二哥做过苏州知府,论起与主脉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太太收到信件就去寻四太太。

四太太听了之后,“噗通——”一声就要跪在地上给太太磕头,唬得太太吓一跳,吩咐旁边丫鬟:“赶紧拉起你们太太。”

四太太被人扶起来,眼中隐约有泪意:“多亏了二嫂,这历来做媒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难得二嫂愿意为了四房淌这趟浑水,我哪里不感激?”

自古以来,“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说得粗俗些,村头两夫妻吵架都在埋怨媒人当初牵的线,做媒人就是两头不落好,何况这种世家大族的婚事,牵一发动全身,婚事复杂着呢。

更别提这门婚事实在是说到她心坎了去:家世有背景可靠、家财殷实、家庭和睦、夫君上进,可以说这门婚事就是挑剔的她都挑不出什么。

这些年来她也在太原府给盼宁寻觅婚事,可是人家有功名的一听盼宁亲爹没有功名就不大愿意,主动来提亲的却又都是商贾人家,没什么合适的。

“你先别高兴,这门婚事也有不妥,一是要离开太原府,二是公婆家里也没什么功名,自来嫁人都要高嫁些,恐怕委屈了盼宁。”太太也不一味夸耀这门婚事,而是先将丑话说到前头。

“要是十全十美,哪里轮得上我们?”四太太贵在有自知之明。

这些缺陷在她看来都能接受:离开太原府?嫁给官宦自然免不了满朝跑,而且清河离着太原又不远,有了太太这个“人质”清河崔氏也不会太过于苛责自己女儿。

没功名四房也一样,而且崔家很重视子弟科举,肯定会大力扶持那孩子,再者这门婚事有了太太亲自出面搭桥,也就意味着盼宁日后能亲密跟她走动,让娘家这门亲彻底更亲。

要不,顾家上下几房这么多女孩儿,难道各个都能借到二房的光?还是要看谁更亲密。

“你问问盼宁和四弟意思。”太太很周到,“反正一家有女百家求,咱们不应也有不应的道理。”

四太太更加感激:这还让给了四房拒绝的权利,不是周到是什么?

四房商量了一回,当即就拍板定下了这门婚事。

没想到名不经传的盼宁就这么说到了清河崔氏。

这消息一出,常宁气得在三房砸盘子:“凭什么?我才是二伯父的亲侄女!”

三太太也气得直哼哼:“二嫂这是疯了不成?放着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骨肉不抬举,反而去抬举个隔着肚皮的外人?”

三老爷则是在与顾介甫喝茶时阴恻恻提出了这个观点,顾介甫笑呵呵安抚亲弟弟:“眼光放长远些,婚事都是缘分,说不定以后有更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