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6(1 / 2)

加入书签

日林秋然醒的时候,闻见远处传来喧闹声,但听不太清。

她揉揉耳朵起身,柳娘在外喊了声,“大娘子醒了?城门好像开了。”

林秋然心提起几分,“嗯。”

*

城门一早开的,难民涌进余安,李县令一大早带人在城东城西施粥送粮,这些难民要在余安暂时安顿下来,除了煮了粥蒸了馒头,还一人给了一斤生米,自己能在帐篷里煮饭。

别看是南下避难的,可都背着行李家伙什,一路过来钱可能花了,但是东西大多还在,能煮饭吃。

但肉菜就别想了,县衙也没那么多银子。李县令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人不必饿死。

一大群人很是热闹,盖因萧家住在城东离得近,才能听到这些声音。

柳娘道:“我听外面声音还算太平。”

这会儿估计都等着吃饭呢,也没人闹事,一片安静和乐。这样多好呀,互相帮帮忙,安顿下来找些活做,日后好好过日子。

林秋然点点头,“那还好,我一会儿出去看看。”

林秋然梳洗过后换上旧衣,头上就戴了根铜钗,把耳饰也都摘了,还带了两个护卫才敢出去。

难民住的帐篷就在他们不远处,前日林秋然也只是听说城外有不少难民,却未见到什么样。

她远远看着,这些人都很瘦,都是一家子一起。吃饭的时候也不是一块儿吃,而是几人先吃,留一人看着东西。

见林秋然看过来,他们眼里还有一丝戒备,然后飞快把碗里的粥吃完。

很容易看出来,南下一路,这群人过得并不好,能到这里,也是历尽千辛万苦。

林秋然又去了南街,难民都安置在了城东城西,城南这边不见多少外乡人。余安的百姓依旧早起摆摊赶着做活,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

林秋然去了金鼎楼,从二楼看街上的情况尚好,她对林明道:“你去县衙找王主簿,问问县衙一日布施几次,布施到哪日。”

林秋然也想做点事,苍蝇再小也是肉,哪怕一两次也能让这些难民吃饱一些。而且徐远珩帮了忙,她想借此机会以徐家的名义施些粥,做点事她自己也安心。

林明这就去打听了,很快他就回来了。王主簿说打算施个三五日,就不管了,这些人都有手有脚,找活干呗。

不然数百人,一人一日两顿饭,日日管饭县城的粮仓可支撑不了太久。

而且这是刚过秋收,县衙有余粮,但不能把粮仓的粮食都用没了,万一过些日子再出别的事,那该怎么办。

而且西北打仗,得预防军饷不够,到时候李县令哭着也没处凑去。

林秋然道:“那就等个三五日咱们再施粥。”

一日两顿饭算是不错的了,毕竟这边村子、南街百姓,只要不是春种秋收,都是一日两顿。

如果县衙不施粥,她这儿还能顶上,不然一日给三顿,到时不给粮食了,肯定会闹起来。林秋然是想帮忙,不能给李大人添乱。

金如意今日依旧没开门,林秋然打算这些日子二楼生意不做了,一楼先做着,不然光施粥不赚钱,撑不了太久。

林秋然觉得余安还算太平,但这也只是看着太平。中午于婶儿过来找孙氏抱怨,可惜孙氏不在,林秋然只说二人出远门了,于婶儿只能和林秋然说。

于婶儿诉苦道:“这些人,真是没点王法了……”

林秋然给于婶儿递了杯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