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0(2 / 2)

加入书签

而自此本应流离失所、体会人间艰辛的孩子,不知是命好还是父母庇佑,进收容所才喝了两顿稀粥,便遇上了来巡视的赈灾官员。

而被一众人簇拥在中间的县令看到了孩子,拉着他走到一旁,说想带他回家。县令说自己原本有个儿子,只是走失了,妻子为此悲痛不已,常年病榻缠身。他想带他回去做儿子,好抚慰妻子的心。

县令问他愿不愿意,孩子想了想,点了点头。

很快,孩子就见到了一位极美极温柔的女子。自出生就没见过母亲的孩子愣住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被拥入一个温暖柔软的怀抱。

就此,他还来不及为失去父亲伤心,就有了母亲。一个满足他所有幻想,温柔、美丽,待他极好的母亲。

他被母爱包裹,却始终记得自己真正的来处,也清楚眼前的人并非生母。可即便是假母子,他也贪恋这份从未得到过的母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母亲”的呵护下,孩子渐渐长大。许是寄人篱下的缘故,又或是真的懂事了,他再没调皮过,长成了他父亲本期盼的那般模样。

本以为日子会这样过下去,就在他想着长大后便如父亲所愿考个功名,然后在县城里当个寻常教书先生陪在“母亲”身边时,生活骤变。

他们要举家搬迁了。这时他才知晓,他养父原是京中世家子弟、朝中要员,在江南小县任县令不过是一时落难,如今起复,要回京城去了。

京城,他常听人提起却从未去过,心中难免兴奋。可刚到京城,还没来得及看看、陪“母亲”去看她常念叨的银杏树,就先见到了一个让他心惊又释然的人。

养父母走失的儿子回来了。

只看一眼,他便懂了养父为何带自己回来。他们长得实在太像了。他坦然接受这一切,觉得占了对方几年位置、享了几年母爱,已然足够,是时候让位了。

不等养父开口,他便主动说想离开。养父神色复杂,他那时年纪小,读不懂那份复杂,只听到养父说想送他去书院。

听到“书院”二字,他松了口气。毕竟十岁不到的孩子确实不知该如何生存,所以他应了下来。走之前,“母亲”为他备了满满一车行囊。他也明白,身子孱弱的“母亲”一直把他视作亲儿,若骤然将亲儿子推到她面前,她定然承受不住。把自己送去书院是最好的安排,等过一年半载,人的样貌有了变化,再让她见亲儿子便不会觉得怪异了。而从此,他便再不是她儿子了!

抱着此生或许再难相见的念头,他告别了“母亲”,踏上前往书院的路。

一路颠簸,他不知书院在何处,只总翻看着“母亲”为他备好的、要送给师长同窗的礼物。他日日擦拭那些礼盒,盼着到了书院能送出去,好不辜负“母亲”的心意。

可到了地方,礼物没派上用场,他反倒被逼着杀了人。“母亲”的亲儿,握着他的手,一刀捅死了“母亲”派来伺候他的小厮,随后在他还在愣神时,他将他丢进泥泞的泥潭,冷声道:“既然顶了我的名字和身份,我经历过的,你也该体验一遍。”

刀刃上小厮的血还温热,那张与自己相似的脸却冰寒刺骨。他本不懂对方为何如此,但在泥潭里,面对一群手持短刃,看向他的目光凶狠的人时,他很快明白了:在他于“母亲”身边衣食无忧时,顶着他的身份,享受着他的一切时,他正经历着怎样的苦难。

他本想放弃,可一想到生母用命生下他、生父用瘦弱臂膀换他活命、养母将所有爱都给了他,便觉得不能就这么死了。于是他举起刀,用养母给他请的武师教的本事,杀光了泥潭里的人。

当他从泥潭里爬出来时,浑身上下、刀刃乃至内心,都已不再纯净。

此后,他戴上了面具,再一次顶替了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