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2 / 2)
于庆隆说:“倒也不算。”
他老老实实讲了之前在河边遇到方戍的经过,说完轻叹一声。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y?e?不?是?ǐ????ù???é?n???0?②????????????则?为?山?寨?佔?点
周简儿道:“小弟怎么不高兴?这是多好的事情啊,等父亲回来定下了,说出去叫那些哥儿们羡慕去。”
于庆隆说:“大嫂,那我要说我不想嫁到方家,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啊?”
周简儿迷惑得很:“可是为啥不想嫁?那方秀才人不是很好吗?”
她娘家虽也不远,却不是在下溪村,便对这个方秀才并不了解,只是听说过有这么个人。但是个秀才,又那么年轻,家里还有那许多田地,又能与小弟买木玩,这不是顶好的亲事?
于庆隆不知该怎么说。这里问题实在是多得数不清。
假如他真嫁到方家,他跟方戍有没有感情这事都先不提,他能继续跟师父学医吗?两村离着三里地,他每天来回就要半个时辰。还有,这里把结婚生育看成天大的事,他跟方戍在一起都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他根本没考虑过跟对方发生关系,那孩子打哪来?时间久了方家能愿意?更别说他就没想过生孩子。
但他也绝对不可能接受另一半搞小妾养外室这种行为。
而且如果真成了亲,那他就要跟方戍绑在一起,以后再想自由可就难了。
综合以上考虑,他跟方戍就不合适,可这能说么?很明显家里人都特别高兴。他们或许觉得天上掉了馅饼,有些惶恐,但绝没有不愿意。
方戍是真·给他出了个难题。
如果是像赵老四跟李大这样的人家,他拒绝得合情合理,家里人也能同意。可方家呢?就像大嫂说的那样,为啥不想嫁?在这里的人看来,这就是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家,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嫁。
他不想嫁,是让人理解不能,甚至可以说是自私的想法。
于庆隆连去搬石头的心情都没了。
夜里于大有回来,简单吃了口饭,接着一家子便都看向于庆隆。
于大有问道:“隆哥儿怎么想的?”
于庆隆说:“父亲,我明日见过师父再决定您看行么?”
他没有一口咬定不嫁是因为,纵然他知道这事有万般的问题,却也有千般的好处。不说别的,方戍家里条件比他家好太多,他去了肯定也要干活,但起码不用再担心将来可能饿肚子的问题。
方戍还有学问,想来书也不少,他去了能看的书会变多,笔墨纸砚应该也能让他用。
再者就是方戍喜欢他做的小东西,这说明这家伙有一些兴趣爱好,不会很无聊。并且还知道给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分糖饼吃,说明应该不抠,心地也好。
但这其实都不是最重点。
重点是他去方家,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并且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白家应该也不会再不让白晚秋嫁过来了。
当然他也可以咬死了就是不去,但那样一家人的关系真的还能很好地维系下去么?
关心一个可怜的人,和关心一个不识好歹的人那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或许家里一时不会怨他,但日久天长呢?
周月华问:“隆哥儿,前头赵老四跟李大都不是什么好人,你不想嫁,阿爹明白。可是这方秀才模样俊,又有功名在身,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事,你为啥不高兴?”
于庆隆道:“阿爹,我是怕一旦同意了这门亲事,我就不能再跟师父学医。”
周简儿不解道:“可是你嫁过去就是秀才夫郎,还是正室夫郎。以后没准还能做官夫郎呢,这不是要比当大夫好百倍?”
于庆家说:“是啊,这可是祖坟上冒青烟的事。万一真错过了,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