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4(1 / 2)

加入书签

些在?那边那两个箱子里。”

书房地上还有两口?大木箱,方戍指的便是这两个箱子。于庆隆过去打开一看,还真的全都是书。看样子五六百本是有的。这些书都比较新,主人似乎并?没?有怎么翻开过,于庆隆便问:“都是些待学的?”

方戍说:“都是些学完的。”

于庆隆从近手处拿起一本,却是《孟子》。

他?翻了两页,发现?这书并?非是印的,而是手抄本。字不大,却书写极为工整,几如印刷。上头有些看过之后做的批注,龙飞凤舞。

当中有一段,于庆隆看了三遍。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旁边写着?:奈何智者为其凿者多,若禹之行水者少。天高星远,以利为本,何日致焉?

……

于庆隆执着?书本看坐在?椅子上摆弄树叶的人。

他?好像又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方守城。

孟子说普天之下谈论人性不过是指行为本源,而本源既是循其自然。我?们之所?以不喜聪明的人是因为他们穿凿附会。如果聪明的人能像大禹疏水那样就不会被人讨厌。如果聪明人懂得这一点,循其自然行事,便会更加聪明,千年?后的冬至亦可坐而推知。

可惜大禹那样的人很?少……

这是方戍在?哪里得出的结论??

于庆隆不禁想到他?和方戍定了亲之后才听来的一些传闻。方戍十五岁便是秀才。次年?便有一次乡试。三年?后又有一次。可他?两次都是受伤误了考,这才错过中举的机会。

传闻是真是假他?倒没?问,但两次受伤确实?有些巧合。

是真巧合么?

“方戍,明年?乡试,你会去么?”

“自是要去的。”方戍把树叶子书仔细放回书架上,像是放一件宝物,“隆哥儿为何忽然问起这事?”

“只是随口?问问。”于庆隆决定就拿这本《孟子》与《论?语》出来,“我?看你性子,倒不像是想做官老爷的人。”

“那隆哥儿可想作官夫郎?”

“我??我?只想免田税。至于官夫郎,你若想做官老爷,那我?便想做官夫郎。你若是不想,那我?也不想。”

“那到底是想还是不想?”

“想,也不想。”

“哦?这是何解?”

“这天底下哪有万般好的事?若是做得了官,那倒是被高看一眼,又有了权柄。可相?应的,要应付的事情?也多起来。我?听说逢年?过节还要打点上下,很?麻烦。到时你若是再想时不时去捡石头摘叶子,只怕就难了。”

方戍闻言怔怔地看着?于庆隆,半晌没?说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