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6(1 / 2)
5文钱的。
刚好有个民夫家里有孩子在学堂念书,他平时干完活儿,就跟着知青们学几个字,晚上还能跟孩子一起背书,识字。
一段时间的累积下来,他已经认识不少的字了。
往常不认识字,大家都是直接在契约书上按个手印,这回有好几个人都是自己往上面写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按手印。
这个民夫就顺便看了一下契约书上的内容。
这一看就不得了,少了五文钱一天。
这活儿总共能干七天,那就是少赚三十五文钱。
这可不得了。
那民夫当即就带着大家跟那位管事儿给争论起起来了。
这一幕,刚好被君郁他们看见了。
几个知府都是叹为观止。
他们也是出身贫苦的读书人。
从前,一个村子里,能有两三个人识字,就算是不得了了。
这边城,比他们的故乡更贫穷,结果没想到,随便找个民夫,都能识得几个字。
学得好的,甚至都能读一读契约书了。
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再说其他的,水泥。
水泥,他们一直没指望用这个赚大钱,卖给民间都是很低廉的价格。
索性,这个也算是需求量大,薄利多销。
赚到的钱,就用来改善政府的财务支出。
修缮道路,兴修学堂,做一些利民惠民的事情。
再有,君郁还带他们去参观了女校和男技校。
教授他们识字,也教授他们技术,让他们以后能有傍身的手艺。
除此之外,段文还安排了人,去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让他们把种田的经验给口述出来,他们记录下来。
装订成册,再用低廉的价格,从书坊里面销售出去。
村民们都能简单识字了,他们装订的农学书籍,也都是大白话,就算是一个村子只买了一本。
这些知识,也就慢慢传播出去了。
说起知青下乡,这个政策,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更是闻所未闻。
但是没想到,能带来这么多好处。
这些知府们也在琢磨,如果这个政策在他们的地方实施,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优先考虑的,也是那些读过书,但科举无望更进一步的学子。
结果段文又告诉他们,其实大部分都是贫困户,以及商籍子弟。
甚至还有一位,令段文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戏班班主的儿子。
要说这个时代,士农工商也就算了,戏子那可是贱籍,戏班老板的儿子,也是贱籍。
用商籍出身的读书人也就罢了,居然还用了贱籍出身的。
这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是一想到孔盛说的思想,人人平等。
边城好像是真的在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进步,是切实地在实施贯彻这个思想。
这样的思想,其实也引起了他们的沉思。
他们虽然是读书人,但也是贫家子。
从前也是靠爹娘的双手和族亲们的双手托举,才让他们有朝一日,能走到朝堂上,能面见天子。
即便是没能留在京城,只是被发配到偏远地方做县丞,县令,同样也是光宗耀祖了。
后续慢慢往上累积,慢慢往上爬,做到知府这个位置。
他们心里也清楚,他们这辈子的官位,基本上就是到头了。
这些说远了,就说曾经托举他们的那些族亲。
因为要供养他这个读书人,家人,族亲,吃穿都不太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