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51(1 / 2)

加入书签

是一定的。”

“另外,火.药的研究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有人因此受伤甚至是失去生命,抚恤金一定不能少,不能寒了同志们的心。”

霍潋忍俊不禁:“这个你更得放心了,整个大盛的军队,谁比我这里给的抚恤金更多?”

他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

想要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地卖命打仗,就得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二人围绕着关外戎狄的战事聊了好一会儿。

最后才说到关键的问题。

“是我们自己出粮草打,还是禀告给上头,让上头给我们出粮草?”

虽然肯定拿不到足够的数量,聊胜于无嘛,毕竟他们这里才经历了旱灾,上面要是分币不给,才真的要担心他带兵反了。

但是,报上去之后,他们这里的情况,恐怕就瞒不住了。

-----------------------

作者有话说:7000更新奉上,浅浅加更1000,感谢小可爱们的支持。

争取明天多更点,爱你们。

第120章 混乱

现在的问题就是, 他们手里囤的粮草有限。

每年朝廷给的粮饷都是不足量的,但是聊胜于无嘛。

真消耗他们自己的囤粮打仗,还是很肉疼的。

也担心暴露之后, 他们跟朝廷打的时候,恐怕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

到时候就危险了。

这粮食, 是要等地里成熟的,春种秋收。

他看得出来, 君秋澜能带一些粮食回来,但绝对是有限制的,否则按照君秋澜的心肠,之前唯恐闹旱灾饥荒的时候,就不会只带三十万斤粮食回来了。

霍潋说:“我们这边真要打起来了, 上头肯定会派监军过来, 这也是惯例了,监军也必是皇帝亲信。”

那么,他们有火.药的事儿, 必然是瞒不住的。

到时候要如何解释,他们拥有火药, 却没有上报?

退一万步, 他们找到借口了, 说是才得来的武器, 上面要他们上交,他们肯定是不能给的。

这意图不就很明显了吗?

而且监军人都来了边城了,还能看不出边城的变化?

光靠段文这么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知府?

说直白一点, 段文若真有这样的本事,哪怕是没有背景人脉,朝廷上都不可能查无此人。

那么, 他们这里的改变,是谁带来的?

苏长寻?

可是苏长寻都已经被贬流放过来十多年了。

若真想做出点成绩,重回朝堂,他为什么早些年没做?

不难想,唯一的变故就是这里多了一位被流放的废太子。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布?Y?e?不?是?ī???ù?????n??????????5?????????则?为?山?寨?站?点

而废太子的亲爹亲娘,都在城里开办学校,给百姓传输知识。

之前的探子,被他和段文清理了一波,当时的探子带回去的信息,那就是君秋澜一蹶不振,烂泥扶不上墙。

突然来的变故?哄小孩儿呢?

而且他们现在的思想,已经逐步开始向民间传播了,在民间的声望其实不小,稍微一打听,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君秋澜沉默,“如果不报上去,我们的粮草缺口,还有多少?”

他的意见是能拖则拖。

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