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22(1 / 2)

加入书签

你还是住在那处吧。”

太子本就住在东宫,但是后来皇帝有了亲儿子,他也就找了个机会出宫建府,也是为了他自己能方便行动。

当然也是符合规制的。

从前的宫殿,住了十几年,君秋澜又要住回去,心情也难免复杂。

君秋澜考虑了一下,“如今宫中的宫妃众多,我一介外男,再住在宫里也不合适,且那是东宫,不是草民能住的地方。”

更何况,住在宫里,恐怕也是不方便的,进出宫恐怕都有人监视。

颜景那边应该也会想办法再跟他过来。

当年的颜氏,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他也仅仅只是有个猜测,但京城里也有严氏的书坊,颜景应该会想办法去看看的。

再则,他还要跟霍将军府取得联系。

住在宫外,确实是能安全一些,也方便一些。

皇帝也沉默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

“也罢,从前你宫外的府邸也还空着。”他给了旁边的太监一个眼神。

太监自然会意,缓缓退出去找人去打扫去了。

君秋澜拱手:“多谢陛下。”

礼数依旧挑不出毛病。

皇帝看着他,“坐吧,跟我聊聊这两年在边城发生的事情,还要你那个红薯。”

君秋澜从善如流坐下,老皇帝能这么问,恐怕是知道不少关于边城的消息了。

就是不知道他了解多少。

他沉默了一下:“红薯是机缘巧合得来的,从前听说过皇庄里就有这种粮食,很高产。”

他把问题推了回去。

很想知道为什么皇庄里手握着这样的高产粮食,却不曾在民间推广。

至于皇庄里的红薯的来历,不需要多想,必然是穿越前辈,也就是颜景的爷爷带来的了。

老皇帝却自动略过了这个问题,“是个不错的粮食,以后等你掌权,再进行全国推广,你以为如何?”

君秋澜真的是没忍住,讥笑了一声:“陛下,若是要推广,明年就可以开始。”

今年的红薯,本来是作为旱灾储备粮种植的,每家每户种分到的都不算多,但大家见识了红薯的高产之后,纷纷不约而同地把红薯留了下来。

就等着次年当粮种呢。

如果现在就要进行全国推广,每家每户用粮食换一些,积少成多,然后再送到南方种植,可一年两熟的地界。

再到下一年,全国推广就不再是难事了。

皇帝这句话,等他掌权之后,再去推广红薯,真的就很讽刺。

依照皇帝的尿性,他做了这个摄政王的话,红薯推广的功能,就不再可能是他的。

他掌权,就意味着新帝即位。

要说摄政王权柄滔天,但哪有这么容易?

君秋澜揣测,皇帝除了他,应该还会安排一些辅政大臣。

多半也是不想外戚太过于强悍,他一个,辅政大臣一方,外戚一方,形成三个对冲的关系,以保朝堂上的平衡。

不可能是他这个摄政王的一言堂。

那么,红薯的事情,等新帝登基再推广,就是为了给新帝刷民心。

就算他想揽了这个功劳,顾命大臣,外戚,都不可能会同意。

这算盘珠子,真的都崩他脸上来了。

君秋澜缓缓道:“在流放的路上,我们一家吃了一路的发霉的糙面馒头配凉水,饿极了的时候,我从狗嘴里抢过一块儿肉,原以为这样的日子已经很酷了。”

他沉默了一下,再继续开口:“到了边城,才知百姓更苦,忙忙碌碌一整年,日日都不敢真正地吃一顿饱饭,否则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就会有人饿死。”

饿死,这两个字轻飘飘的,对他们这种掌权者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

皇帝一顿饭大几十个菜,每道菜能吃一两口,就已经很不错了。

剩下的菜,他们宁可处理了,比如喂牲口,或者直接倒了,也不会留给其他人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