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名震南北(1 / 2)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傍晚。
夕阳的馀晖尚未完全褪去,京城的大街小巷已弥漫着炊烟与报纸的油墨香。
报亭前,下班归家的人流比平日更密集了几分,不少人递出零钱,目光却早已被摊位上晚报头版的显眼标题牢牢吸住。
「嚯!八千八的婚庆录像?真有人花这冤枉钱?」一个穿着工装的中年男人捏着份《京城晚报》,啧啧称奇。
「哪是录像,人报纸都上说了,叫『婚庆电影』!电影制片厂专业团队拍的,能一样吗?」旁边一位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推了推眼镜,指着版面反驳道。
「哎呦,看看这新娘子拍的,跟电影明星似的!这钱花得是值!」一个大妈凑过来,指着报纸上的照片。
这照片其实是报社记者拍的。
不仅仅是《京城晚报》。
几乎在同一时间,魔都的《新民晚报》丶羊城的《羊城晚报》——这几家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发行量的主流晚报,竟不约而同地在头版或社会新闻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关于这桩「全国首例天价婚礼记录」的新闻。
《京城晚报》的标题依旧犀利夺目:《近万婚礼记录今日上演,京城富豪一掷千金为哪般?》,副标题是「电影制片厂专业团队操刀,『婚庆电影』概念震撼业界」。
文章详细描述了婚礼的盛况丶媒体的围堵,以及那令人咋舌的8888元价格,笔触间既有猎奇,也暗含对新兴消费观念和市场经济下服务升级的观察与批判。
《新民晚报》的风格则更显海派精细:《电影工艺介入婚庆,申城观众瞩目京城「天价」婚礼》,文章着重分析了「婚庆电影」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逻辑,并引述了魔都经济学者的看法,认为这种「高端模式」是人民富起来了的标志。
魔都的街头巷尾,也不乏惊叹之声:
「哎哟喂,阿姐侬快来看呀!京城人结个婚,拍个录像都要一万块洋钿!吓瑟宁哦!」
「……」
《羊城晚报》则以务实又略带调侃的笔调报导:《万元拍婚礼?羊城老细表示:有得谂!》,报导突出了商业嗅觉敏锐的粤省老板们对此事的关注,探讨其作为「面子工程」和「新型消费」在南方市场的潜在可能性。
有得谂是可以考虑的意思。
几个小时的时间,「天价婚礼」丶「婚庆电影」丶「电影厂团队」丶「创始人王盛」这些关键词,随着这些发行量动辄百万计的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跨越长江黄河,引发了南北方市民的共同热议。
王盛和他的盛影传媒,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名震南北,成了街头巷尾丶饭桌茶肆的谈资。
羡慕丶质疑丶好奇丶惊叹……种种声音交织,将「盛影传媒」和「王盛」这个名字,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种全国性的曝光度,在1996年的信息环境下,堪称现象级。
……
与此同时,京城文艺圈内,这份《京城晚报》也正在被传阅。
某个剧组下榻的宾馆里,一个副导演把报纸拍在桌上:「瞅瞅,韩老虎手底下那帮小孩,真能折腾!搞出这麽大动静!」
旁边一个正在看剧本的演员抬起头,嗤笑一声:「哗众取宠罢了。拍婚庆能有什麽艺术追求?掉价!」
「掉价?」另一个消息灵通的制片人接过话茬:「人家这可不仅仅是拍婚庆。听说那小子,叫王盛的,脑子活络得很,靠着这个点子从北影厂职工手里募资了两百多万!
两百多万啊!现在厂里子弟都跟着他干,人称『北电子弟帮帮主』,风头劲得很呐!」
「北电子弟帮?」先前那演员愣了愣,语气收敛了些:「难怪路子这麽野……韩厂长这是默许了?」
「何止默许,我看是大力支持。现在厂里困难,能搞到钱丶解决就业就是爷。这小子,是个人物。」
制片人咂咂嘴,眼里闪过一丝精明:「回头打听打听,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
京城某处新建的居民小区里,一套略显空旷的两居室。
李晓冉蜷在沙发上,刚结束一个牙膏GG的试镜回来,颇为疲惫。
她随手拿起路上买的《京城晚报》,几乎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词汇——「婚庆电影」。
李晓冉的心猛地一跳,接着迅速浏览起来。
自从那次乌龙后,她便有意识的开始坚持看报纸。
文章里虽未直接提及她拍摄的那支GG,但「电影厂团队」丶「首创概念」等字眼,让她瞬间明白,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那个阳光熹微的清晨,那个头纱吻镜头,以及那个只想工作的男人——王盛。
报纸上描述了婚礼的盛大场面丶媒体的疯狂丶客户的满意,以及背后操盘手王盛的「运筹帷幄」。
看着看着,李晓冉心里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她已经离开了东方歌舞团,签到了鑫宝源旗下。
但几天过去,找上门来的大多还是GG,偶尔有些小配角,离她梦想中的「演员」生涯似乎还有很远。
王盛当初的话在她耳边回响:「签约只是开始……后面能不能拿到角色,能不能红,变数很大。」
此刻,她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签约并没有立刻带来质的改变,她依然需要在一个个试镜间奔波,等待一个渺茫的机会。
相比之下,王盛……
李晓冉通过这段时间在圈内的零星打听,拼凑出的关于王盛的信息让她暗自心惊:创意GG一炮而红丶说服厂长拿到资源丶胆大包天地向全厂职工募资两百万丶迅速扩张业务丶如今更是搞出全国轰动的新闻……他才十九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