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3(1 / 2)

加入书签

惚, 当初禁青楼时,她也是这样奔波了许久。

出差虽累, 但她并不排斥这样的感觉。

温芸一直清楚,自己与阿姊们的第二次生命, 是陛下给的。所以她这辈子都会尽心尽力为陛下做事。

西广路, 温芸当初也是去过的。

那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如今陛下登基五年,此地的物质贫瘠或许因各种政策有所改善,但贫瘠的思想不会这么快被扭转。

温芸下车时, 感叹西广路确实变了很多。这里在去年建了整个路唯一的一所小学堂,也是大安最后一个建起小学堂的路。

严玄清和丁水对小学堂的招生非常重视,纵使白直们好说歹说,也总有人不愿意送自家孩子去上学。

“上学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在家种地,等再大几岁,就是家中的顶梁柱了!”

“就是,你们说得再好听,上学的束脩不也是钱吗?”

“不上不上不上。”

“上学有什么用处,我都知道,那都是成绩好的才能继续读书,我们家里的孩子哪里比得上城里的孩子,如何考的过,不如就在家种地呢。”

“就是就是,学会种地好歹以后饿不死,那要是读书读一半,回家来地也不会种,那以后不就完了吗?”

“你们若是不让自家孩子上学,那以后的政策福利便只能轮后了,确定吗?”

“哎哟,县衙欺负人啊!”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白直们都是读过书的,哪里遇过这等刁民。

也有人害怕以后得不到优待,就打算只送家中一个儿子去读书。白直若是再多劝两句,

他们便真情实感地哭诉:“不是不送孩子去读书,实在是家中种地需要帮衬。如今我家郎君在水泥厂工作,家中还有三个孩子、两个老人要养,三个孩子都送去读书,我们如何负担得起啊!送这一个已是极限了,若是他没读出名堂来,我们不也亏得很吗?”

遇到这般实话实说的,白直倒也说不出什么话了。

现在的助学贷款,只有考上了中学堂和技术学堂才可以办理,小学堂是没有助学贷款的。

最终普通农户送来上学的孩子少之又少,就算有,那也是男孩。

所以温芸的到来让严玄清很是高兴。

原来陛下也知道西广路如今的现状,曾经最穷的熙河路,早已是别的路高攀不起的存在。

倒数第一猛猛往上窜,曾经的倒数第二自然只能独自伤神。

温芸与严玄清礼貌地打了招呼,搞清楚了西广路的大致分布路线图,便开始了自己忙碌的工作。

首先是选址,她觉得还是在州府南州比较稳妥。其他较穷的地方没有知州盯着,恐生事端。

建造在南州是最好的。

其次便是生源问题。这所西广路女校不收取费用,考上大学堂以后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要说服那些女孩、说服她们的家长,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温芸便和当初去走访的白直聊了聊,锁定了几户比较有可能的人家。

温芸带着白直礼貌敲门,开门的农妇见到又是白直,便说:“大人,我们上次就同您说过了,家中实在是供不起三个孩子上学,我们家的情况您也是知道的,家中的老二已去上学了,怎得今日又来呢?”

温芸了解这家的情况,家中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孩一个男孩,男孩是老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