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2(2 / 2)

加入书签

话说季家,一日工夫,那院墙绕着屋后前院,夯了起来,将那两畦菜地也围在了后院。

至于前院,东侧挨着院墙,起了柴棚,和东屋是顶角相接的,并不影响采光,顶上铺芦苇,西开一扇木栅门,对面是灶屋,中间是空地,十分宽敞,平日可以在这晒菜脯、晒被褥席子。

季凤四周转了圈,满足道:

“有了院墙,就不怕别家的鸡偷着来咱家菜地糟蹋了。”

季珠亦是百般兴奋,跑来跑去,东瞧瞧西看看,向季凤道:

“二姊,等有大太阳了,我要去牛脾山拣松球,把柴房堆满!”

季凤笑道:“我们一起去,有柴房可不怕柴禾被雨淋湿了,拣再多回来也使得。”

这各处停妥,该发雇钱了,这会子季胥尚未家来,季凤便照她交待的,去屋里拿出钱袋子来。

院里的乡亲把杵扶锹,正笑容洋溢等着呢,见季凤小小年纪,数钱有模有样的,打趣道:

“凤,数得清吗?拿给婶儿来给你数清爽。”

“瞧瞧,掉地上了!还不仔细捡起来。”

还有那哄人的。

季珠倒是信了,忙的低头,左右巡看,却见地上一个铜子也无,惹得叔婶们哄笑起来。

季珠把脸羞红,埋在季凤背后头。

季凤一点没信他们的顽话,笑道:

“怎么数不清,十五钱,婶儿点点,当面点清楚呀。”

“是了,一点错没有。”

妇人在手心搓开清点,笑了点头,掖进怀里了。

有那林家汉子,领了又排前来,她当下竖起眉道:

“叔还要赖我个孩子不成?”

“哪里,同你顽呢。”林家汉子笑笑走开了。

到底季凤素日爱数钱,那眼睛又利,不会给多,亦不会给少了,阿姊交与她这样一项活儿,心头可自豪着,挨个的分发着佣钱。

这钱一领,各人都面有喜色,有的接了钱,好奇问道:

“这柴棚,怎的前院一间,灶屋后头还有一间?”

她们从前新起的瓦房,是一堂两内的格局,灶屋便在西南角,与西屋顶角相连,因而灶屋之北,是一块空地的,如今这空地杭起了一间芦苇顶的矮棚,西向的木栅门,众人都以为这间也是柴房。

季凤笑道:“灶屋后头这间不是做柴棚的,是牛厩!”

这个方位做牛厩,甭管南风天、北风天,都不会返来牲畜味。

“牛厩?”一时都满目惊讶。

“女娘,是要买牛?”

县市里,牛肆前,一身量微宽的男子凑至季胥跟前,笼手含肩的,穿着带夹襦衣,下是长至脚腕的大袴,裹着发的帻巾状似圆丘。

季胥正是来买牛的,有了豆腐皮这项收入,手头的钱已经足数了,家里这才夯院、盖牛厩。

“我见过女娘,是那豆腐肆的贾人罢?我还买过你家豆腐咧,我是灵水县这带相牛的,交与我,保管给女娘您相一头好牛,不病不疫,强健有力。”

“相牛?”

季胥只知如今与匈奴战事频繁,马匹需求高,兼有达官贵族的乘马需求,北地有诸多官府所设的牧场,养马业繁荣,为此还催生了相马业,便是专人相看马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