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0(1 / 2)
而非借机私吞,则应当重赏嘉奖,以告天下百姓。”
张静婉答完,郑玉淮紧随其后:
“还可借此事纠察赈灾章程是否有冗杂、繁琐之漏洞,导致钦差下放赈灾粮的申请时不能
及时得到回应。”
“若此督办钦差是心怀天下者,甘愿担责,以救万民,能及时放粮赈灾,若此督办钦差是循规蹈矩的迂腐之辈,不敢冒进,等到放粮令下了才敢放粮,那饿死的冤魂要去何处诉冤?这些百姓的性命又当由谁来担责?”
“所以我认为应当以此事为鉴,纠察赈灾章程,避免因放粮不及时导致百姓之祸。”
郑玉淮所言角度新且尖锐,黄立等吏部官员闻言眼前俱是一亮。
尤其是黄立,他欣赏的目光落在郑玉淮身上,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后宅夫人竟能说出他的心中所想。
他选这道题目有私心。
便是想借殿试,提出吏部一直想要解决的章程冗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折子递到圣上面前多次,赵太后都未曾批阅。
也与叶相议过,叶相只让他等太后的决议。
这事一拖再拖,吏部官员们是忙的苦不堪言。
地方递上来的一章文书要连审数遍,等其他相关的六部盖了章,再送回来,他们再审,审完才能将文书递下去执行。
这一轮轮审下来,没有一月也要半月,许多事都耽误了。
生了变,就要再递文书,他们再审,转着圈地去做这些重复又没有意义的事。
黄立无法,便想借着殿试将此事提出。
他其实没抱太多希望,一群女人,哪能点明这道题目里的真正问题所在,她们能提到一二,给太后和叶相提个醒,他就谢天谢地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
这位郑玉淮居然如此一针见血。
黄立望着她,脑中思绪立刻活络——
此人定能成为留京任官的八人之一,说不定还能入围三甲!
虽然他们吏部没有给这批女官留官职名额,但殿试结束后他立刻上报申请,应当还来得及!
如此贤能之人,他定要将其留在吏部,为他们吏部所用!
到时还能借此在长公主面前表表自己的衷心,改改他此前徘徊两端留下的“坏”印象。
一石二鸟,简直美哉!
黄立心中算盘打得噼啪响时,剩余的几十考生也纷纷开口作答。
不同于第一轮的统一探讨,这一轮考生们的状态更放松了,也敢于提出一些相反的意见。
比如崔絮华与陈瑜画,便一致认为,“虽然民乃天下之本,但无规矩不成方圆”,“赈灾事大,是要以救民为先,但不可嘉奖私放官粮的行为,否则恐引心怀不轨之人效仿,借机蚕食粮库,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对此钦差行为,可不罚,但也不可赏,当务之急还是要自纠自查,从章程上予以规定,是否赋予钦差临济专断之权,行使此权时要如何记录,事后如何汇报,一一详定清楚,才能上行下效,官民一心。”
黄立及众吏部官员听着,连连点头。
崔晴华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从容作答的崔絮华,心中振奋,眼眶微热,胸口涌现说不出的骄傲。
崔絮华答完后,也认真地看了她一眼,又迅速低头退回,并不违背不可直视上听的规矩。
只是那一眼的流转,姐妹二人都从其中看到了彼此的真心与牵挂。
李凡坐在一旁,却是满心困乏。
这些事他听的实在太多了,自登基至今,叶相和那群翰林院博士日日给他上课论经,他听得耳朵都发麻,以至于现在再听到类似的话语,便控制不住地想神游太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