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2(1 / 2)
的稚气声音响起,扶苏头痛地揉了下额角。不用问就知道是谁来了。
他立刻看向苏轼,不客气地还嘴。
“怎么,你嫉妒了?”
苏轼明?显卡巴的一下,嘟嘟囔囔地走?到了扶苏的身边坐下。
“是啊,我们嫉妒了。”
接话茬的却是范纯仁。他朗笑道:“探亲假才区区三月,你便?授官、履职、述职、受赏,走?完了寻常进士三年的流程。”
扶苏无奈道:“师兄!你也?打趣我!”
范纯仁也?是知道他身份的人了。什么“嫉妒”的话纯属打趣罢了。唯一值得扶苏欣慰的是,他的师兄不愧是范仲淹之长子,心性之豁达不亚于其?父。默默调理好之后对他一切如常,并不因为他身份多说什么、或者不敢说什么。
此刻,他们一圈的熟人围着商量的情形,恍然令扶苏想起在国子监的时光。
当然,队伍中还多了晏几道和张载二人。前者是他资善堂时期的小伙伴。今科春闱高中第二十七名,和扶苏本人、苏轼一起,为庆历五年的科举赋名为“神童榜”。
后者则是他新认识的太学子弟。未来的“横渠四句”创始人,关学学派开创者。
苏轼、曾巩、晏几道、张载、范纯仁……放眼望去,小半本《宋朝文学史》都在这了。
“所以,赵小郎你今日唤我们来,是为了何事?呢?是朝堂上有什么为难的问题相商?”
原本兴致缺缺的苏轼立刻凑上前。
“是什么是什么?”
能接触到枢密院的消息,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选官的新科进士能做到的。他们多数要被分往全国各地当一县的父母官,少部分留在汴京,被分配到一个闲职。
什么机要呀,统统接触不到。
苏轼暗自?下定?决定?,以后一定?要和赵小郎搞好关系,多多打听点消息。倒不是为了升官,纯粹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但扶苏却不像众人的想象般,天天和农桑、粮税、兵事?等等朝廷机要打交道。
事?实上,他现在更像自?由人。
无论他提出?想做什么,官家和相公们俱是一脸“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神情,问他需要什么资源,手头的不够再添。换句话说,他现在游离在枢密三司使之外,可以独立做项目。
就像再三省六部以外,新添了一个“搞事?部”,不,应该叫“创新部”!
扶苏便?毫不客气地推行自?己的计划——他和狄青打过包票的,给士兵们写的教科书。
当然,他告诉在座之人时,用的还是朝廷的名义:“朝廷欲给士兵写一本兵书,使士兵识字、知礼、明?善恶之用。此事?被摊派在了我的头上。我便?立刻来寻诸君来集思广益。你们觉得该写什么好呢?”
“首先,《尚书》《春秋》那?些肯定?是不行的……”
他怕士兵们像狄青一样?,直接撂挑子了。
“既然要识字的话,《诗经?》是不是可以添一二篇?譬如《秦风》等。”
范纯仁低低地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个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