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0(1 / 2)

加入书签

说?:“凡是织棉衣的人,都?该有自己的棉衣穿,这?就是我的善恶观。”

他玩儿了个后世人才知道的梗, 但是在座的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点头,然后屏息凝神地期待着他有什么高?论。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建议零售价?”

这?又是个后世的玩意儿。但今人和古人只?有认知不同,但智商上的区别?。像富弼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殿下的意思是说?,棉衣亦如盐铁一般,官营售卖?”

他说?完之后皱了皱眉:“如此一来,恐怕江南的商贾豪富们不能善了。”除非把他们都?收编成皇商,但那?是不可能的。

“才不是呢。盐铁官营是为了与民争利,咱们不干那?种事。棉衣也不用官营呀,就让织户自行售卖。但是官府要出台个规定,前三个月的价格不得高?于某个标准,三个月后再容业内自行定价、丰俭由?人。”

“当然,这?个指导价不能过高?,得维持在让织户刚好有薄利可赚、让百姓觉得自己现在不买就亏了的状态。等到三个月之后,该买的人都?买完了,剩下的人要把棉衣怎么弄出花来,都?随他们去?。”

富弼又问?:“那?倘若当地的官府阳奉阴违,偷偷改高?价格,截留在自己手中呢?”

范仲淹却笑道:“彦国,你确是着相了。今时不同往日,咱们不是有了报纸吗?把价格登上去?,底下的人还如何弄虚作假?太子殿下刚好还是主编呢,可以给我们行个方便之门。”

扶苏刚说?完“对”,又觉得哪里不对:“师父,怎么你也学苏小郎一样打趣我!”

范仲淹朗声大笑。

包括富弼、仁宗在内的其他人则在思考另一件事:只?肖把政令登载在《求知报》上就能四通八达,让别?有用心之人毫无欺上瞒下的余裕。难道说?,肃儿/成王殿下广办报纸,就是为了今天?

他们看扶苏的眼神又敬畏了一点。

扶苏对此毫不知情?。

随后,调价的政令依照扶苏的想法推行了到了全?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的好处得以体现:君主说?一不二,不用向?任何人解释政策的由?来。江南商贾们惊觉自己种棉花吃亏(其实只?是不如预计种赚得多)。但那?又如何?他们只?能受着。不满也只?能受着。

而靠着“建议零售价”、报纸登载、和棉花产量的连年扩大,保暖的棉衣渐渐落入每个大宋寻常百姓手中,保有量一度接近百分之百。也许一家人春秋的衣服尤有缺乏,但都?不会缺过冬的棉衣穿——那?个价格,谁不买谁是傻子!

这?正是扶苏敢于向?云州偷偷运送棉衣作为救济物的底气。

他是心怀百姓,但也不是圣人。做不出自家人还没衣服穿,就大方接济外人的事。所以,当看到皇城司传来线报称:若非宋军接济,寻常的贫苦人家甚至一家人只?有一件衣服可穿,谁出门谁就穿上,其余人衣不蔽体呆在室内。

扶苏不禁感慨万千。

他是从封建时代穿到现代的,现代很多影视剧关于古代的描述都过于美?化:一家人都?有齐整衣服穿、会扔鸡蛋和烂菜叶给路上的囚犯、过年能吃上四个菜……这个生活条件放到古代,怎么也得是个地主。而且是手中土地不少的地主。

然而实情?如何呢?

扶苏于是提笔就写道:云州的百姓日常衣不蔽体、面露菜色。每逢白灾的时候,不仅自己遭灾受厄,辛苦收获的粮食也要上贡,以供养辽国的贵族大人们。我从北边的朋友们听闻此事,未免不令人心中戚戚然。

如果?文章停笔到此处就发表,一定会招致骂声一片:你堂堂太子高?居庙堂,光有空同情?北地居民,却对大宋百姓的哭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