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7(2 / 2)

加入书签

第?二日,这封信送到了官家桌案前。和铜板折算成钱布的方案一起。它被官家饶有兴致地拿起来,拨了一把信封口, 是粘住的:“这是苏轼那?孩子的信?给肃儿的?”

“回官家的话,正是。”

范仲淹一五一十把苏轼送信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后,就默不?作声,把裁决的权力交给了身?前的万人之上。

官家听完后,捋着胡须感怀不?已:“能得一关切他之知己,亦是肃儿人生之一大幸事啊!”

“罢了罢了,反正这次要往云州送的物资也不?少,一封信不?费什么运力。苏轼想写信,就给他捎上吧。”

范仲淹深深地看了官家一眼:“您居然同意了。”

仁宗疑道:“朕为何要不?同意?”

“而且,肃儿一人孤身?北去?他国之境,远离父母亲朋,心中难免惶恐不?安。能让他看看友人的字迹,知晓千里之外有人牵挂自?己,也可聊以慰藉——范卿,你敢保证,你递给朕这封信的时候,难道不?是这样想的吗?”

范仲淹:“……”

范仲淹:“…………”

居然,心思被官家完全?看透了!

仁宗笑眯眯地伸出一只手?:“交出来吧——别跟朕说,你没给肃儿写信。”

范仲淹默默地从袖袋掏出一封信。

“这才对,范卿,你可是他师父!”

两封搭顺风车的私人信件,跟随着钱粮无数被运进云州时,扶苏正在忙得团团转。官家等人料想中的“孤身?入北”“凄清寂寥”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本来就是嘛,在扶苏两辈子的观点里,云州都是华夏的固有领土。什么“入北”?那?叫去?北方出了个差!

想念亲朋家人也有一点儿吧,但也有限。因为他现在实在太忙了!酝酿个人情绪只有在睡前才能挤出一点时间,还?没酝酿多久呢,就又被困意一脚踹进了黑甜梦乡里。

自?从蜂窝煤日产一百零三块之后,扶苏就下令让士兵们敞开了臂膀建厂房。黄泥塘被挖得近乎见底,连片的厂房拔地而起,许多人里外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烟囱喷吐日夜不?歇。

蜂窝煤本身?,也像流水般产了出来。

但他们刚出现就很快被瓜分掉了。扶苏也是没有办法,因他下令用?一筐煤换一筐土豆,于是本村的、隔壁村的、隔壁镇的……凡是听到传闻的都来一探究竟,然后抱着一箩筐的土豆意满而归。

他们收获满满地回去?之后,再向自?己的乡亲们宣传一遭,于是越来越多人涌向了扶苏所在的村庄。须知在云州,煤炭矿场不?是仅仅一个村庄有,石炭更?不?是稀罕之物,换来的土豆却够全?家人十日的温饱。

这买卖简直太合算了!

但这样下去?,问题很快出现——扶苏带来的土豆快不够了。

五百人精兵,还?都在干夯房子团煤球之类的的力气活,一顿饭消耗的粮草就是个天文?数字。扶苏当然不?能亏待他们,留下了足数的土豆后,看着库存只好更?改现行的规则。

一筐石炭,换半筐蜂窝煤。

按照发热效率来算,蜂窝煤的效率是普通煤炭的三倍。算起来还?是村民更?赚,但扶苏代表的大宋这边也能结余许多,属于双赢局面。

但听说奖励不?是土豆后,许多人就兴致缺缺,不?愿意再来了。但也有换过一次蜂窝煤的村民,觉得这玩意儿十分好使,比石炭好用?多了。原料和产出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但扶苏却觉得不?满足。

吴家村稳定了是好事一桩,但云州又不?止一个吴家村有煤炭。他想去?别的地方转一转,发掘矿场、盖立新的蜂窝煤的厂房。可惜土豆的数量不?够,对外地的百姓没有吸引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