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8(1 / 2)

加入书签

三通电话。

“像您姥姥这个情况,适合住在特殊照护区,”工作人员在一旁给她介绍着,“有专门的医师和护理人员24小时值班。价格方面,单间一个月是六千,也有双人间,会更实惠些,您跟您……”

“弟弟。”江潺看着价目表,在对方有意停顿的空当里接上话。

“是姐弟啊,”对方笑起来,“怪不得看着长得有点像呢。您二位要不商量一下,如果觉得合适,我们可以先把房间预留出来。”

江潺还没说话,听到旁边另一道声音先说:“就单间吧,先预留出来,下午带着老人过来看看,再决定要不要正式定下来。”

江潺的视线这才从从价目表抬起来,不知道蒋宁屿是什么时候走过来的。

把房间暂时预订下来,两人开车回去接上姥姥,陪着姥姥又逛了一遍。

姥姥看起来挺满意,精神头也比上午好了不少,只是在得知价格时嫌贵想要换个地方,被蒋宁屿再次劝住了——他在劝说姥姥这件事上比江潺拿手得多。

傍晚,姥姥在房间里安顿下来,三人一起吃完晚饭,江潺本打算陪姥姥在疗养院住一晚,姥姥却说什么都不同意,执意让她赶紧回家。

“快走快走,”姥姥挥着手,“好不容易清净一下,不要你来烦我。”

江潺没办法,只得叮嘱她几句有事及时打电话,又说以后每天都会过来看她,才略有些不放心地跟蒋宁屿离开了疗养院。

车子开上路,蒋宁屿问江潺今天跟那些工作坊的老漆工聊得怎么样。

“还好吧,起码姥姥还是能服众的,不过,能感觉到大家对这件事挺没信心的。”江潺说着叹了口气,“说实话,其实我心里也不太有底,不知道如果真的能把大家招回来,这个工作坊到底能开多久,这件事情又到底能不能成。”

她是真的觉得有些迷茫,前路好像充盈着白茫茫的雾气,只能闷着头往前走,却不知道到底能走上怎样的一条路。尤其是上午听了何伯伯的那番话,即便没有动摇,在那一瞬间也会想自己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是对的……

她侧过脸看向开着车的蒋宁屿,问他:“你把公司迁到海城,会不会相比北京少了很多机会?”

“公司能不能发展起来是能力问题,”车子开到拐弯处,蒋宁屿打着方向盘说,“跟地理位置关系不大。”

他少见地显露锋芒,江潺不记得年少时的蒋宁屿会说出这样的话。她看向蒋宁屿这些年愈发锐利的侧脸线条,笑了笑:“蒋宁屿,你确实变了挺多的。”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把公司迁到海城吗?”蒋宁屿问。

江潺没答,只是等他继续说下去。

“因为我知道你跟姥姥会回来的,”蒋宁屿开着车,视线看着前面的道路,“我好像一直都有感觉,你总会回来把工作室重新开起来的。”

江潺笑了笑:“你这说得我还挺有使命感的。”

“这条路应该挺难走的,”蒋宁屿继续说,“但因为是你,我觉得肯定能成功。”

江潺没再说话,只是压下车窗,让风顺着窗缝吹进来。

? 如?您?访?问?的?网?阯?F?a?b?u?y?e?不?是?i???ū???€?n?②???????5?﹒???????则?为?山?寨?佔?点

这一整天压在身上的疲惫感好像减轻了一些,连她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明明眼前的雾气仍是浓重的,但因为从他这几句话里得到了一些力量,好像也没那么难走下去了。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蒋宁屿帮忙找来了改造工作室的工人,施谦那边效率也挺高,已经把木胎送过来了一部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