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0(1 / 2)
--------------------
作者有话说:求不要在国内过德国时间在德国过美国时间技巧=。=虎再熬下去要改名奶油大熊猫了 -。-许愿在国内零点前起床并再写一章
第122章
感谢了教授, 你回到自己的帐篷里。
盯着屏幕,把保存下来的截图设置成屏保,缓慢地将它们一条条读完、记下。
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动, 你分析着背后的隐藏深意。
——虽然塔玛拉那人有点毛病, 但是能有个人来帮你解读一下规则的话就好了。
甩甩头,现在不是想七想八的时候, 要赶时间呢。
你重新读了一遍第3条。
“你的赞扬会给别人带来美好。反之亦然。”
这句话本身看起来倒是没什么问题,甚至说在任何一个地方,大家都会喜欢赞扬的语句,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嘛。
特意写在规则里的话, 这是不是说,不赞美就会带来灾祸?
你联想到短视频里许多讽刺虚假的米国白人式恭维的视频。
如果更深入思考一些的话, 有没有可能:不顾真实情况只是盲目夸赞的话,那你撒的谎也会变成真实?
这又会惹来什么样不可控的后果呢?
你又看向第6条。
“What do you mean by that?”是最后的警告。
翻译是“你是什么意思”。是一句并不难也没什么歧义的语句。
为什么要特地用嘤语来标注?这大概说明, 这句话本身才是特殊的, 任何其它的同义句并不能同等看待。
在副本中意味着什么呢?它代表某种触发?还是某种“问责”的信号?它是谁说出来才有杀伤力的?
如果对方说出这句话, 你要如何做?如果你遇到了麻烦,是否可以利用它来渡过难关?
你呼吸很轻,屏幕反光映出你沉静的面孔。
其实这次的规则一如既往地在玩谜语人那一套,却大部分都在很明确地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你只是不能确定哪些事情真的对你有益罢了。
太过明确也不好, 你总感觉处处是坑。
你心中默默评估。
1、2、3、4、6、12这几条都与“日常行为”强相关,是初期最容易误踩的雷区:
还好你现在用不上冰箱, 这种自然环境下也谈不上什么暴饮暴食;至于微笑,你今天已经亲身体验到了“哈哈哈”的重要性, 以后应该也不会做错;而第12条的社媒,倒也不算特别难?
7、9、10是很特定的场所规则,看起来是目前无法触发。
只有“知识不是好东西”一句话像是在暗戳戳地表达些什么, 值得时刻警惕。
而5、8、11最模糊,像是在说“状态”或“意识形态”本身,最难防,也最危险。
你盯着第8条:
“我”比“你”更重要。
要说在一个奉行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社会里,哪怕是鼓吹丛林法则那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大不了就狠下心做一个纯粹利己的人。
但“引号”似乎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我”是谁?“你”又是谁?
看起来更像是误导新手以轻易掉入“大胆地做一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她者之上”的陷阱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