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8(1 / 2)

加入书签

“今日讲《诗经》。”诸葛亮俯身摸了摸那孩子的头,“你们先去学堂温书,我随后就到。”

这学堂里的先生,可不止诸葛亮一位。但凡有些空闲的,都愿意来这儿露上一手——毕竟,谁还没点拿手的本事?

杜甫偶尔会来教孩子们写诗,他捋着胡须,眯眼望着窗外,缓缓吟道:“两个黄鹂鸣翠柳……”底下的孩童们便跟着摇头晃脑,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虽不甚工整,却别有一番天真意趣。

周瑜也来过,他教的是音律。

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一拨,清越的琴音便如流水般倾泻而出。孩子们瞪大眼睛,听得入神,有几个胆大的还凑上去,小心翼翼地摸一摸琴身,仿佛这样就能沾上几分“美周郎”的风采。

尉迟敬德来得不多,但每次来都教孩子们习武。他虎目圆睁,声如洪钟:“站如松,坐如钟!”小娃娃们便学着他的样子扎马步,可没一会儿就东倒西歪,惹得这位黑脸将军哈哈大笑。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魏忠贤竟也来上过课。他教的不是圣贤书,而是“如何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堂下坐着的学生,连个童生功名都没有,最大的也不过十岁,一个个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望着台上这个笑容和煦的怪叔叔。

“这做人呐,得学会察言观色……”魏忠贤慢条斯理地讲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比如上司喜欢听什么,你就说什么;上司讨厌什么,你就绝口不提……”

孩子们听得懵懵懂懂,只觉得这叔叔说话怪有意思的,却不知他话里藏着多少经验。倒是有几个机灵的,偷偷学着他的样子,背着手踱步,装出一副老成的模样,惹得旁人忍俊不禁。

这学堂里的先生们,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脾气。可无论是谁,只要往那讲台上一站,底下的孩子们便都仰着小脸,满眼期待。

不过他们还是最爱诸葛亮,孩童们围着诸葛亮转圈笑闹了一阵后跑远了。

待孩童们跑远,诸葛亮才向姜戈走来。晨光落在他清癯的面容上,眼下有一抹淡淡的青影,显然又是彻夜未眠。

“又熬夜了?”姜戈递过一碗豆浆。

诸葛亮接过碗,笑意温润:“昨日思考开通海运之事,就没有睡着。”他指着远处正在扩建的码头,“总要考虑考虑。”

两人并肩而行,穿过渐渐苏醒的街市。路过县学时,朗朗读书声已透过院墙传来。诸葛亮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帛:“白起将军新编的兵法操典,我想

着先在县学武科试行。”

这学堂的学生真是好运,有这么多名臣武将掏心教导,总能学到一两分真本事的。

有了本事之后在这世上也能活的更轻松些。

姜戈展开绢帛,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阵法要诀,边角处还有朱笔批注。她忽然想起昨日收到的军报:“听说卢志云的大军已到百里外了。”

听到这个消息,诸葛亮神色不变,只是望向校场方向。那里传来整齐的操练声,隐约可见白起正在指导练习。

“松阳不是一天建成的。”诸葛亮的声音很轻,“姜县令,我们开义学、兴水利、通商路,不是为了今日与谁一战。”

转过街角,眼前豁然开朗。新建的纺织作坊前,女工们正排队上工。尉迟敬德带着巡逻的在维持秩序,见二人过来,抱拳行礼。作坊里传出织机的咔嗒声,像一首独特的晨曲。

“秦叔宝呢?”姜戈问道。

“在城门口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