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1章 戚公祠前说旧倭,漕船压浪潜流涌(2 / 2)

加入书签

「后来,臣带着元辅给的二百两黄金,去了义乌,招募了义勇。」

戚继光告诉了陛下,他被张居正举荐南下抗倭,在浙江的头三仗,全都输掉了,而且输的非常凄惨,今天在站在杭州的地界,戚继光也是百感交集。

谁能想到,那时候只知道冲杀的愣头青,现在也是帝国的大将军,国之柱石,万历维新支柱之一。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朕听万宗伯说,那时候,有人要给戚帅好看,说好的侧翼丶压阵丶援兵丶粮草,一样都没有,只能孤军奋战。」

万士和专门为皇帝整理过戚继光东征的所有文书,舟山一战,戚继光的确是输了,但有人在刻意针对戚继光。

具体来说,那时,严党和清流闹得正凶,严党不希望清流把手伸到浙江抗倭事儿里。

戚继光是张居正举荐来到浙江,严党就给戚继光准备了一份大礼。

「输就是输了,当时兵凶战危,各部都被阻击,也算不上是有人要针对。」戚继光没有为自己的战败推脱,输就是输了,后来,他也打过不少这样的仗,都赢了。

戚继光第一次南下浙江,是张居正举荐,第二次,是张居正贿赂严世蕃得来的官职,甚至张居正还给了戚继光二百两黄金,让他招募浙江义勇。

海瑞追查徐阶贪腐,死咬着不放,从隆庆年间追查到万历年间,但海瑞从来不追查张居正的贪腐。

在那个举世皆贪的年代里,张居正贪的那点银子,大部分都拿来打点关系了。

「自那之后,戚帅好像从无败绩了。」朱翊钧笑着说道:「这里距离戚帅募兵的地方,有多远?」

「一百六十里,四日路程。」戚继光赶紧回答道,义乌,戚继光传奇的起点。

「去看看吧,路上,戚帅也讲讲当初的旧事。」朱翊钧上一次来浙江,没有跟戚继光提这件事,因为上一次,是万历十三年,大明还没有报血仇,倭寇甚至要入寇朝鲜,仍然十分的猖獗。

到了万历十七年,倭寇在朝鲜大败,算是让倭寇对大明的影响彻底消失。

嘉靖二十九年朱纨自杀,嘉靖二十九年末,倭寇攻舟山丶岑港丶双屿宁波;嘉靖三十年,倭寇再犯浙江;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犯温州丶台州;嘉靖三十四年,七十条倭船,冲摊登上浙江,冲杀到了杭州,杀人如积山,流血成河。

这两千馀人的倭寇,从杭州一路打到了南京城,方才得意而去。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再犯,从浙江打到了南衙的江宁镇,径侵南京,烽火烧至应天。

朱翊钧去了义乌,去的路上,戚继光讲了当初义务募兵故事,朱翊钧频繁看向了陈大成,陈大成是戚继光心腹中的心腹,常年在戚继光身边。

起初,陈大成是个刺头,听说戚继光来招募义勇,直接对着所有人说,谁也不许投兵!

陈大成不仅不让陈家人投兵,还不让义乌人投兵。

一来,义乌有个叫宝山的地方,有个小银矿,陈大成怀疑募兵抗倭是假,募役采银是真;

二来,那时候朝廷没有任何信誉可言,朝堂昏暗无道,党争大于一切,而地方势豪趁灾兼并,倭患起,义乌县衙连命案都不闻不问了。

陈大成带着矿工和义勇,身体力行的阻拦募兵。

「后来呢?」朱翊钧又看了眼陈大成,现在这麽老实的他,以前胆子是真的大。

陈大成嘴角抽动了下说道:「后来戚帅把臣打了一顿,差点把臣给打死了。」

「哈哈哈!」朱翊钧听闻,先是错愕了下,而后哈哈大笑了起来,这真的是意料之外的回答。

朱翊钧还以为戚继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情真意切的劝服了陈大成,陈大成被感召,带着族人投兵,没想到是直接动手。

「臣那时候也是年轻气盛,他阻臣募兵,臣急于募兵,只能如此了。」戚继光笑着说道,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兄弟,已经走了不少。

义乌老北门,朱翊钧的车驾来到了戚继光练兵的旧址,这里已经完全荒废,但也不是杂草丛生,在老营旁边,立着一个戚家公祠。

浙江丶福建都是戚家公祠,并非衙门筹建,而是百姓自发营造,朱翊钧的车驾停下了戚家公祠前。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义乌知县接到皇帝要阅视的消息,这是计划之外的行程,义乌知县甚至都没有把接驾的礼仪,完全准备好,皇帝就已经到了。

朱翊钧看着义乌诸多官吏,笑着说道:「免礼,朕就是过来看看,义乌发展的不错。」

义乌发展的真的很好,沿路走来,络绎不绝的车马上,载满了各种货物,家家户户的机杼声不断的传来,街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工坊和商铺,琳琅满目的各色商货,让人应接不暇。

义乌抓住了万历维新的大风,扶摇直上,义乌的商税比例已经超过了九成,这个比例,比金华府府治金华,还要高一成,按照义乌目前的发展态势,恐怕要不了几年,义乌比金华还要繁华了。

「仰赖圣恩浩荡。」义乌知县邱俊池赶忙俯首说道。

义乌发展起来,和大明万历维新息息相关,义乌继仁和县后,第二个完成还田,这快速的激活了整个义乌的活力。

但也是有些坏处,农业是会跟手工作坊抢人的,还田本该让义乌的工坊里缺少匠人。

情况也的确如此,对于还田,义乌地方的势要豪右也曾犹豫,但最终选择了遵从朝廷政令。

大量缺少匠人的情况,是十分短暂的,很快,完成了还田的义乌,吸引了浙江其他地方的穷民苦力,这里有活干,就有饭吃。

邱俊池除了抓住了还田这个风口浪尖之外,作为一县的父母官,他抓住了另外一个大风,承兑汇兑。

大明在杭州府丶宁波市舶司设有会同馆驿,可以承兑汇兑,而邱俊池在义乌设立了新的馆驿,只要拿着会同馆驿出具的银票,都可以在义乌采买任何商品。

义乌也是第一个完全认可银票的地方,白银拉来拉去不方便,还容易出事,银票就没有那麽多的顾虑了。

正是这种货币上的汇通,让义乌又领先了一步,而在万历十七年,义乌再次认可了大明宝钞,使用大明宝钞可以在义乌购买所有商货,如果哪家不认,衙役就会找上门来。

义乌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摆脱了用工荒和钱荒的两大困扰,一跃成为了金华府发展最为强横的地方。

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义乌还田的代价被快速发展解决,而邱俊池两次精准的抓住了风口,也让义乌地面的势要豪右非常认可。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最重要的就是那个一,不知道该做什麽能做什麽,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义乌有功于社稷,若非义乌兵,倭患不会那麽快的平息,若是有人眼馋义乌发展,可以直接上疏到朝廷告,朕不会置之不理。」朱翊钧看着那些商队丶工坊丶漕船,站在戚家公祠面前,对着邱俊池说了一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

义乌有功于社稷,是因为义乌一个只有十七万丁口的小县,在嘉隆万抗倭中,一共出了两万青壮。

戚继光带走了六千,俞大猷带走了两千,陈大成后来又在京营组建的时候,带走了三千。

京营扩军,水师扩军,陆陆续续有九千馀青壮,加入了京营水师之中。

奇怪的是后面一句话,有人眼馋义乌发展,可以上疏到朝廷搬救兵。

「谢陛下圣恩,臣感激涕零。」邱俊池听到陛下说这话,差点就掉眼泪了,他就是一个举人出身,他没有同窗丶更没有座师,义乌发展的如此迅速,有人就盯上了义乌这块大肥肉。

商税丶田赋丶力役丶沟渠桥梁营造摊派,这两年不断的对义乌加码,义乌是发展起来了,但这才吃了几年饱饭,真的没几斤肉。

邱俊池写了很多的书信到京营,也给陈大成写过信,但回信让邱俊池有些无奈,京营不干政事,军将们说不上话。

眼瞅着红火日子要遭殃了,突然,陛下就来了!

「不养猪,光吃猪肉那可不行。」朱翊钧笑着说道,戚家公祠规模不大,比于公祠还要小些,但是香火十分鼎盛。

戚继光则略显尴尬,他活得好好的就已经吃上香火了。

戚继光领着皇帝陛下逛了逛义乌,其实没什麽好逛的,之前这里其实并不富有,甚至是有些穷困,当年练兵的痕迹,如今也都不在了。

但朱翊钧依旧是兴致盎然的走完了全程,听戚继光讲述着当年的事儿,陈大成偶尔会在旁边补充。

「那时候,确实有些难。」朱翊钧面色有些凝重,因为戚继光讲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二百两黄金没多少,很快就花完了,没钱丶没火铳丶没火药丶没甲胄,什麽都没有。

戚继光练兵,又以严苛着称,在最难的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逃营。

「是世宗皇帝,突然拨给了臣一千杆火铳,两万斤火药,一万石米,解了燃眉之急。」戚继光连连摇头说道:「那三个月啊,是真的最难熬的时间,熬得臣都想放弃,那时候,能留下的都是想要抗倭灭敌之辈了。」

「皆赖元辅在世宗皇帝面前请命。」

「陛下,臣没有。」张居正仔细的回忆了下,他确定自己没有上奏请命,因为戚继光是戴罪立功,能给他讨到差事,张居正已经倾尽全力了。

「那是谁?」朱翊钧颇为惊讶的问道。

王崇古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是胡部堂,严世蕃为此生了好大的气,大骂胡宗宪,说…用我家的银子养清流的走狗!」

胡宗宪因为诬告大司马张经,被列为了严党,王崇古有同窗是严党的人,听说了其中故事。

张居正那会儿还不在中枢,对此并不清楚。

严世蕃也是被严嵩骂了,严世蕃才没针对胡宗宪,要不然胡宗宪恐怕要步了这张经的后尘。

「那时候抗倭,居然如此艰难。」朱翊钧听闻之后,由衷的说道,朝堂昏暗秩序被瓦解的时候,想做什麽都是难如登天。

「杭州到松江府的驰道通了,再从杭州府修一段到义乌吧,这一百六十里的驰道,银子从内帑出。」朱翊钧在临行前,给了一个让义乌继续领先的机会。

「陛下,臣有不情之请,驰道的银子,义乌可以承担,但能不能让宁波远洋商行停止生丝禁令?宁波远洋商行的商总,不准浙江生丝进入义乌,就因为我们不答应给他们织造。」义乌知县邱俊池表示,银子义乌也有一些。

朱翊钧一只脚都踩上大驾玉辂了,听闻邱俊池如此说法,立刻转身说道:「冯大伴,今日驻跸义乌。」

「邱知县,这生丝禁令应该不是朝廷的禁令吧,难不成是专门针对义乌的禁令?」朱翊钧面色平静的问道。

「是,还有茶叶。」邱俊池满是无奈的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