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民心(2 / 2)
这是赵宋王朝有别于其他王朝的特点。
每遇天子圣节丶元正丶元宵丶中元等重要节庆活动。
赵官家都会登上宣德门城楼,与万民同庆。
今年的兴龙节,又是赵煦除服后的第一次圣节。
所以,操办的规模和排场,都超过了往年!
光是皇城司在宣德门城楼前扎起的灯山,就有着足足十三个。
从州桥前一直延伸到宣德门下。
每一个灯山,都是用着巨大的竹木扎起来,方法类似于现代施工用的脚手架。
灯山之上,披着彩条,挂着数不清的花灯。
灯山两侧,钧容直的军乐手以及开封府雇来的各种杂耍丶小唱丶戏法丶歌舞艺人都已经就位。
于是,当赵煦与两宫在群臣簇拥,御龙诸直的护卫下,登上宣德门的城楼时。
一个在中古时代的地球,只有大宋汴京才能看到的壮观景象,便展现在所有人眼前。
十三座灯山上,数十万盏花灯,宛如九天之上的星河,烨烨生辉,映的州桥之前的御街,一若白昼。
今夜的天气不错,没有风雨。
天穹之上,更是挂着一轮霜白的弯月。
深沉的夜色中,远方的灯山上的花灯,在夜色下闪烁,忽隐忽现,忽明忽暗,影影绰绰
灯光映照下,成百上千,数之不尽的汴京百姓们的身影,出现在御道两侧的御廊中。
当赵煦的身影出现在宣德门城楼上,一声净鞭,随之撕裂空气。
伴随着童贯在城楼的高声赞颂:「天子御宣德门,与民同庆兴龙节令!」
钧容直的乐手们,便奏响了各种乐器。
一时间十六调丶三十六大曲,鼓笛二十一曲,合奏成恢弘的乐章。
赵煦则在宰执大臣们的簇拥下,出现在宣德门的城楼前。
此时,两个早就已经挂在宣德门左右两侧的巨大灯笼,被皇城司的人点亮。
红彤彤的灯光,照亮了赵煦与他身边的宰执元老的身影,也让天子的御容第一次出现在汴京万民眼前——尽管,除非他们有高倍望远镜,不然是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看清楚赵煦和他身边的人。
最多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身影。
然而,这依然引发了震耳欲聋的声音。
「官家千万岁寿!」
无数汴京市民,竞相呐喊着,祝福着。
赵煦面朝御街,学着在现代看到的将军的姿态,向着他的臣民挥手问好。
顿时,引发了更加狂热的欢呼。
「昊天降福,官家千万岁寿!」
耶律琚丶耶律永昌丶耶律拱辰等列国使者,站在宣德门城楼下,仰望着城楼上的少年天子的身影,也看着那御街两侧,在数十万盏花灯映照下的百姓身影,更听着他们的欢呼雀跃与山呼祝圣之声。
所有人都沉默了。
良久,耶律拱辰低声叹道:「南朝之主,人望竟如此之厚乎?」
眼前的一切,是他在辽地从未目睹过的。
唐太宗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过去,耶律拱辰对此是没有概念的。
但现在,他深刻的感受到了唐太宗的话中所蕴含的力量。
如此民心,这南朝,真的可以被征服吗?
在耶律拱辰身边,他的副手韩懿低声道:「节度,吾听说这南朝小皇帝自即位以来,轻徭薄赋,节俭自用,优抚百姓,关爱民生,尝言:天下百姓困于饥寒,此吾之过也!于是,四季常服皆母后所织,一日不过三餐,每餐不过三菜一汤而已……」
「又传说去年南朝淮南大旱,其省自用,又出封桩库钱,以赈济灾民!」
「故此南朝人皆言:天佑宋室,降生明主!」
「士人则皆以为,其有汉唐明主之风,坊间尝以汉章丶汉明比之……」
耶律拱辰听着,默不作声,良久才感叹:「南朝少主,若长久在位,我朝不可有南下之念!」
其他列国使臣,则都是心思不一,议论纷纷。
只是,他们所有人都猜错了,汴京人之所以如此狂热的原因——根本不是赵煦轻徭薄赋,节俭自用这些浮在表面上的原因。
若是这样,他们最多是喊几嗓子官家圣寿就算了。
真正让汴京人如此狂热的原因只有一个——赵煦鼓励工商,保证就业,稳定物价,同时还曾公开说过——百姓之宅,若其不曾作奸犯科,则风能进雨能进,朕不可以进!
这种对个人财产的尊重,这种对工商业和手工业的鼓励和扶持态度。
才是汴京人,如此狂热的缘故。
毕竟,他们是真的有着个人财产需要保护,也是真的依赖着手工业和工商业生存!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