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这是打仗用的吧?心照不宣加快进度(1 / 2)
第1173章 这是打仗用的吧?心照不宣加快进度(二合一章)
众人齐声应下,声音像是要把房顶都掀起来似的。
虽然后世的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很多,但是方言在这一刻,感觉到自己上辈子没有过的感觉,那就是中医的自信和使命感。
大家都认定这件事情是绝对能够让人铭记下来的,并且相信自己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虽然受到过冲击,但是情况还没有后世那麽严重,现在众人是可以聚成一条绳的。
「八一献礼」期限,也让这麽大个团队要在短期内完成古籍转化,这种紧迫性也就同时强化了集体荣誉感。
这种所有人盯着一个共同目标,还有制度保障护航,最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方言知道今天运气站在他这边。
这次可以说是改变历史的一步,其他人都还没有感觉,但是方言视角拔高后,是有这种感觉的。
……
接下来按照赵锡武副院长的要求,方言开始给众人分组。
方言将古籍研究拆解为三个大组,分别是:
古籍校勘组(辨文本真伪)丶药理分析组(解药材特性)丶临床适配组(定实用方剂),
然后每个大组的人挑选每个小组,明确各组需像广州教授们紧扣「战场速解」一样,聚焦南方热带病防治与部队丛林山地作战医疗两大目标。
方言要求延续就地取材的理念。
他打算复刻当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场景。
让所有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本事和能力,让这次修订版表现的更加细致。
这里都是专业人士,不少人还是从南方调到京城来的,对于南方各种山地丛林的情况,他们其实也是有印象和经验的。
这些印象和经验让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方言在各组间穿梭,刚解答完校勘组关于「番药」名称的疑问,又被药理组拉去看一份油印的《南洋草药毒性表》。
「方主任,你看这『见血封喉』的记载,是不是和咱们的『箭毒木』一致?」他刚点头,临床组那边又传来一阵激烈的讨论,原来是王绵之根据古籍改良的「行军防暑方」,在援外回来的医师这边证实在越南丛林用过,比西药降温持久。
方言走过去询问才知道,这次过来的人里面,居然还有之前在越南那边工作的医护人员。
当时是负责教授当地团队的,当然也从他们手里学了不少当地丛林的东西。
方言一听还有这种人才,赶忙就询问起来,现场还有没有类似经验的人。
这一问还真是问出来好几个。
这些都是在越南当地有过援助医疗经验的,不光是对当地的环境情况了解,还对那边的一些人情风貌,病症和对应的治疗手段也知道的很清楚。
在1978之前这边不仅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丶装备和工程部队支援,也持续派遣了多批医疗队。
这些人就是医疗队的人员之一。
方言感觉一下找到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说白他弄的这个玩意儿,就是用来应对越南山地丛林的情况。
现在方言组织着重的在这方面投入人手和精力。
在场的专家们也不是笨人,很快就意识到了方言在这块的反应。
有些人已经想到了最近猴子那边的情况。
只是现在还没听到任何风声,方言这麽做很明显就是在做某种准备似的。
想起要做八一献礼,大家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方言在这边忙碌着。
角落里,陆东华老爷子没去凑热闹,只是坐在窗边翻看着林文峰捐赠的《侨乡药铺帐册》,偶尔抬头看看忙碌的人群,嘴角噙着笑。
有年轻研究员过来请教「光绪年间南洋医师的用药习惯」,他立刻来了精神,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讲了出来,老爷子虽然医术不太行,但是家里的书可多了,要说一些关于地方方面的东西,他比一般年轻人还是要有经验的多,一段话听得人频频点头。
临近中午时,会议室里已经飘起淡淡的墨香和草药味。
校勘组初步整理出二十处与国内古籍不同的方剂记载,药理组标注出五种可替代热带药材的北方品种,临床组则拿出了第一版《热带病中医应急诊疗手册》初稿。
赵锡武看着黑板上不断更新的进度条,忽然想起方言说的当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天时间搞出来的东西,当时还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此刻不用多说,现场每个人脸上的专注和眼里的光,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
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午饭时间,方言看了一下现场的氛围,好多人都还在认真的工作讨论,这个时候叫上大家一起吃饭,肯定会打断不少人的思路,于是方言考虑过后,对着赵锡武副院长说道:
「院长您看看,能不能让食堂的同志麻烦一下,把午饭送到咱们这里来,现场不少人工作热情还很高,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都不太想被打断思路。」
赵锡武顺着方言的目光扫过全场,只见校勘组的老专家们正围着一盏台灯比对字迹,药理组的人在拿着参考图反覆讨论,临床组的黑板上已经画满了方剂配伍图,连中央保健组的几位老专家都凑在一起,对着古籍里的内容争论得面红耳赤。
「应该的,应该的!」老院长立刻点头,转身对助手吩咐:
「你让食堂那边多备些馒头和汤菜,用大盆装着送过来,另外再煮两锅绿豆汤解暑,告诉大师傅,要管饱丶顶饿,让同志们拿了就能在手边吃!」
助手刚要走,方言补充道:
「送过来的时候让他们别吆喝。」
方言是真害怕食堂师父一嗓子给这些人思路搞断了。
有了赵锡武这个领导的加持,没过多久,食堂的师傅们推着餐车进来了,大盆的红烧肉炖土豆丶炒青菜丶西红柿鸡蛋汤冒着热气,竹筐里的玉米棒子黄澄澄的,刚出锅的馒头暄软雪白。
和方言要求的一样,他们过来放下东西就赶紧走,没有吆喝招呼大家吃午饭。
方言也是走过去对着那些已经空闲下来人招呼,让他们去自己打饭。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已经到午饭时间了。
看了一眼手表,都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时间居然过的这麽快?
不过大家也不客气,当即空闲下来的人就去吃饭去了,大多数人都是打好饭就回来了,端着碗在桌子边,边扒饭边指着古籍讨论。
有人乾脆则是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方言看到师父焦树德和秦伯未凑在一块儿,就着一碗绿豆汤研究「行军防暑方」的改良:
「刚才援外的同志说,越南人爱用柠檬叶泡水,咱们能不能在方子里加一味薄荷?既解暑又醒神,还方便携带。」
「嗯……可行,」秦伯未点头,「薄荷性凉,和石膏配伍,正好中和热带的湿热,让药理组的同志测测剂量,别太过了……」
「诶?!方言你怎麽还没吃饭?」这时候,焦树德看到方言手里啥也没有,对着他问道。
方言回应道:
「我这会儿还没饿,师父你们先吃吧。」
说着方言就又去其他地方了,看到方言这样子,秦伯未对着焦树德说道:
「这小伙子看来是很重视这个任务啊!」
焦树德点了点头。
接下来现场的人陆陆续续的也注意到了大家都在吃午饭,却不是所有人都在吃午饭。
而是只有一部分人去了。
这些人都是还没把事情办完,不想打乱自己思路的人,还好方言准备了这麽一手,要不然刚才喊大家一起去吃饭,现场不少人估计都要心态爆炸。
等到最后一批人开始吃饭的时候,方言才排在后面打好饭吃了起来。
他吃饭的时候,还听到有人在旁边说:
「帐册里『金鸡纳霜』标注用黄酒送服,这和《温病条辨》的米汤送服冲突啊?」
方言随口回应道:
「南洋湿热瘴重,黄酒行药力更快!米汤那是我们中原法子……」
听到这话,刚才讨论的人恍然大悟。
这时候已经吃好饭的赵锡武副院长走了过来,对着方言说道:
「今天上午进度不错,古籍校勘组梳理出20处与国内医籍差异的南洋方剂,比如清代槟城医家改良的「防瘴避瘟散」配伍,我看就飞非常有价值,另外药理分析组,完成5种热带药材的北方替代标注,其中3种有草药毒性,后续需要研究一下,临床适配组产出《热带病中医应急手册》初稿,整合越南援外经验,明确疟疾丶登革热的草药替代方案,最后还有个突破性发现,是援外医生验证古籍所载「芭蕉叶湿敷法」对热带溃疡有效,刚才我们讨论下已经纳入核心方案之一。」
方言一边往嘴里塞东西,一边点头说道:
「院长您费心了!」
「下午大家继续努力!」
赵锡武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去给方言打了一碗汤过来。
方言写过后端着小口小口喝了起来,其实他早饿了,只不过要身先士卒罢了。
习武之人本来消耗就大,说是没饿那都是骗人的。
方言一口气吃了三碗饭,这才把肚子填饱。
后面的菜没了,方言最后只能汤泡饭,不过其他人倒是都吃饱了,一个个又开始投入了工作中。
方言刚放下碗筷,就被陈科冀拉到桌前。
摊开的《婆罗洲华人医案》上,用红笔圈着「野葛治箭毒」的记载,旁边还画着片乾枯的叶片图。
「你看这描述,」陈科冀指着泛黄的纸页,「和咱们这边『钩吻』特徵吻合,但剂量差了近一倍。」
「援越的韦医生他说越南丛林里的野葛毒性更强,我猜测是不是地域差异导致的?」
方言指尖敲了敲那个图:
「我问问金世元教授,对比下国内钩吻的样本。」
「另外临床组得加一条『地域毒性差异警示』,部队在不同区域用药,剂量必须跟着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