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方言演讲医行南疆,领导的小要求((1 / 2)
第1185章 方言演讲医行南疆,领导的小要求(二合一章)
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汇聚在走向主席台的方言身上。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方言感觉自己能清晰地感受到上千道目光的聚焦。
脚下的军绿色地毯微微下陷,空气里仿佛凝固着一种比京西宾馆走廊更肃穆的压力。
他稳步走到发言席的麦克风前,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将一直紧握在手中的两样东西郑重地放在了桌面上:一份是深蓝色布面封壳丶烫金大字的《南洋本草通诠及热带病中医防治临证指南》精装本。
另一份,则是那张承载着所有参与者名字和,最关键的是——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红手印的扉页扫描图复印件,那些手印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如同一个个无声的宣言。
礼堂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两样独特的「道具」吸引了。
方言深吸一口气,扶正麦克风,沉稳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整个礼堂,清晰有力,没有丝毫颤抖:
「各位首长,各位同志,我叫方言,是一名中医……」
方言在之前写过八一的发言稿,那些内容全都在脑子里记着,加上演讲能力的加持,他的状态很稳定。
一切按照刚才的讲话要求,开始了他的演讲。
之前他就敲定了大致方针,这次发言稿,不光是要讲之前的《南疆热带丛林战生存手册》实用性与战备意义,还要引出手里这本新书。
同时还要解释针对性,就地取材理念,援外经验整合。
同时致谢团队与合作单位,展现中医的转化性实战性,尽量让军队高层对中医保留一个好印象。
然后还要淡化个人角色,感谢众人,最后归功集体,仅提成果的军事价值,不涉秘方细节,不深入政治讨论,表达继续为军队提供医疗支持的意愿,提出开发医生专业版手册丶推动成果在更多战区落地。
不过这次要讲二十分钟,方言就需要调整一些节奏了。
开场的介绍过后,他继续说道:
「刚刚总后首长提到,正是依靠中医编写的《热带丛林战事生存手册》,让南疆部队兄弟们的中暑率下降了足足三成!」
他刻意停顿:
「这三成,绝不是纸上冰冷的统计数字!」
「这是烈日灼烤的巡逻路上,一个战士没有虚脱倒下;是闷热窒息丶蛇虫潜伏的密林深处,一个班保持了持续的战斗状态;更是缺医少药丶补给线随时可能被截断的火线前沿,我们前线的战士,硬是用老祖宗传下的智慧,把随处可见的芭蕉叶变成了『降温急救包』,把长满沟壑的青蒿秆变成了对抗疟疾的『战地特效药』,这本书,是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们,经过一天时间汇聚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制定出来的……」
方言把那本手册再次给大家介绍,主要讲明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各位教授的在这件事情里的贡献,并且谁谁提供了什麽方案。
方言说的绘声绘色,让人像是回到了当时那天热火朝天的氛围里。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这些东西汇聚了这麽多人这麽多的经验和知识,是大家倾力打造的一部宝贝手册。
而广州中医大学的人也很感动,方言这是把他们的功劳放大了,要知道这本手册方言拿回来后,还做了很多的修改和排版,最后才定稿发出来的。
在给众人说完这件事后,方言又举起了自己手里的那本《南洋本草通诠》对着台下的众人说道:
「而这本!就是我们百来位中医同僚仅仅用了十几天时间!聚合了南洋华侨中医捐赠的古籍,以及众人毕生的实践经验,深挖了古籍医典记载的精华,融入现代中医药理经验,在原有手册坚实的基础上,全体参战人员争分夺秒丶夜以继日,最终锻造出来的丛林丶山地丶湿热环境专属的『战地生存实战宝典』!」
「首长们丶同志们!请看看这些红手印!」
「它们,来自七十多岁仍忧心兵事丶笔耕不辍的退休老国医;来自刚冲破阻挠丶冒着风险回归故土的华侨专家;来自中央保健组丶日夜守护健康的顶尖医家;也来自我们研究院熬红了双眼丶最年轻的研究员!」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和低低的议论。
后排有个皮肤黝黑丶带着南疆印记的团长,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眼神变得锐利。
他身旁另一个军官低语。
前排一位原本皱眉记录的白发军官,笔尖在笔记本上重重地点了一下,留下一个更深的墨点,抬头凝视台上的方言。
旋即不知谁带头开始鼓起掌来。
「啪啪啪……」的掌声雷动,大家都清晰的知道了中医在这场事件里的贡献。
方言压了压手之后,等到掌声停息,他才继续说道:
「这,绝不是我方言一个人的功劳。」他微微欠身,言辞恳切:
「首先,要感谢领导的高度信任与高屋建瓴的认可;更要感谢总后指挥部精准务实的需求规划与一路给予的全力支持和协作意愿。」
「最为核心的是……」
他的手臂有力地挥向台下广州团队的方向:
「这是我们全体中医同仁,摒弃地域之见,不计个人得失,心往一处想丶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结出的果实!」
众人目光仿佛受到无声的召唤,纷纷看向观众席广州专家团的区域,他们看到邓铁涛教授为首的一群人。
司徒铃等几位专家紧抿的嘴唇,带着旅途疲惫却难掩亢奋的眼神。
方言的声音带着强烈的共鸣感:
「就像此刻坐在台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丶司徒铃教授,他们早已前瞻性地提出了派遣医疗队深入一线实践的计划,方案详实,成员已备,只待一声令下,随时可以开拔!」
听到这话,众人再次鼓起掌来。
等到掌声结束,方言继续演讲,按照演讲计划,表达继续为军队提供医疗支持的意愿,推动成果在更多战区落地。
经过了刚才的铺垫,接下来的方言说的这些东西,大家很明显更加乐于接受了。
方言细分下的讲解,时间好像过的特别快。
很快下面就有人在给方言打手势,让他注意时间。
方言见状看了一下手表,赶紧做最后总结。
最后方言说道:
「我们中医,不仅能出书丶献良策!更能出人,上战场!不仅能建言献策,更能亲身参战,与战士们并肩!」
接着他鞠躬离席。
台下安静了一瞬间,然后远比开场时热烈百倍丶如同无数炸雷同时引爆的掌声猛然爆裂开来!
这掌声不再是礼节性的致意,而是发自肺腑的激赏丶认同丶震撼与敬意汇聚成的惊涛骇浪,排山倒海,汹涌澎湃!
它们自每一个角落炸响,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声波,经久不息!
前排的其他首长们,包括总后勤部的几位主要领导,此刻都毫不吝啬地用力鼓掌,频频点头,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激赏与认可,目光如炬地锁定在方言身上。
这年轻人没有空谈理论,开篇就用的具体案例锚定价值,把中医功效换算成的战备数据,精准踩中了军队「一切为了打赢」的核心逻辑。
方言没有渲染悲情,却用细节,把中医人的奉献精神转化成了「军民同心」的情感共鸣,这种叙事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打动老兵。
让人赞赏的是,演讲既讲清了《南洋本草通诠》的战术价值,又给出了可落地的推进方案,没有虚话套话,全是能直接纳入作战保障体系的乾货。
几位军官交换眼神时,默契地流露出对「集体主义」的认同。
方言三次强调「不是个人功劳」,把广州教授丶华侨专家丶年轻研究员一一提及,甚至主动放大广州团队的贡献。
这种不贪功丶重协作的格局,恰好契合军队看重的团队精神。
最让高层动容的是其「转化能力」。
他基本上把古籍里的「瘴疠防治」变成战士能看懂的流程图,将华侨偏方升级为「三分钟速记口诀」,这种「把老祖宗智慧转化成战地生存力」的务实思维,让中医从「传统医学」变成了可直接纳入后勤体系的「战备资源」。
一本书的内容,被他讲解的非常清晰。
当方言说出「中医能上战场」时,前排军官们的掌声里,藏着对「新战力补充」的期待与认可。
简言之,这个年轻人用数据说话丶用案例立论丶用情感聚力,既展现了中医的实战价值,又透出与军队精神高度契合的担当。
他们也看的出来,这是一个懂战略丶重执行丶知敬畏的可塑之才,更是中医走向战备体系的最佳「摆渡人」。
当方言走下来,坐在台下的邓铁涛教授深吸一口气,准备起身走向主席台接替发言时,这片由上千名军人用掌声汇聚成的海洋仍在翻滚沸腾,势头丝毫未减。
这让邓铁涛第一次感觉到讲话有些压力了。
方言这年轻人的珠玉在前,让自己发挥起来有点恼火了。
「加油!」方言压低声对着邓铁涛说了一句。
邓铁涛点了点头。
接着方言落座,周围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黄教授,刘教授,司徒教授压低声对着他说道:
「把『瘴疠防治』改成流程图,这招太高了!」
「我活了六十多年,头回见讲中医能让这群硬骨头军官红眼眶。」
「你没说那些阴阳五行,就说『三分钟速记口诀』,就冲这点,比多少专家讲得都实在!」
方言笑着摆摆手,指了指台上,这会儿的邓铁涛已经要开始讲话了。
相较于方言讲话,邓铁涛就显得中规中矩了,像是讲课一样,是学院派的务实风格,聚焦实战做了一些阶段性的总结,比如岭南团队的专属经验,医疗队架构创新,最后升华命题,标准共建提案落实战地中医协作体系。
十分钟的讲解后,掌声再次响起。
只不过确实没有方言讲完那麽激烈。
不过也达成了演讲目标了,因为方言二十分钟的铺垫后,邓铁涛不用费什麽力气,讲出来的内容就自带说服力,刚才方言已经把他们捧得够高了。
说起来也就更好的让人接受了。
接下来中医专场顺利结束,然后继续往后面推进会议流程。
大会主持会议的领导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对中医提议如医疗队派遣丶书籍配发给予初步回应。
然后就是其他议程了,工作报告丶防务分析,等到会议一直开到了上午十一点四十,领导宣布上午会议结束,所有人员统一去就餐,下午是各部门的具体表彰环节。
方言他们当然也在其列。
这大会一散场,总后勤的领导就叫上了方言他们,和谢老他们一起去这边的宴会厅吃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