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1章 所谓「苏党」(1 / 2)

加入书签

第401章 所谓「苏党」

回到了报馆之后,罗万化开始马不停蹄的编辑文章,准备刊登西南捷报的详细消息。

苏泽则坐在桌案前,开始思考起来。

在后世读书的时候,提起来改土归流,就好像是有一个节点,只要完成了改土归流,西南就完成了全盘的汉化,自此以后就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是苏泽在翰林院读书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

边疆地区之所以是边疆,是因为这里是很模糊的地带。

土人丶汉人之间的界限,不是清晰的以血统来区分的,在西南地区也很难通过外貌来区别。

汉人和土人,很多时候是政治上的分别。

接受大明制度,在大明治下的百姓,无论血统是什麽,在西南地区都等于是汉人。

不接受大明的统治,使用土司制度来管理的百姓,就是土人。

当明白了这一点后,西南问题就很清晰了。

任何百姓都是趋利避害的。

明初的时候,国家清明,朱元璋又限制赋税,这时候百姓更愿意在大明治下生活,所以这时候很多部落都主动要求改土归流。

这不是土司有多高的觉悟,主动放弃权力,而是因为大明制度的吸引力太强了,土司不主动放弃权力,那土司部落的百姓也会让土司放弃权力。

但是随着大明官府日益腐败,苛捐杂税增加。

这时候,面对「苛政猛于虎」的大明官府,汉人百姓也会选择逃往土司部落。

在土司部落中,只需要接受土司的管理,不需要向大明的官府上税,也不用负担沉重的徭役。

这段时间改土归流就趋于停滞,甚至出现回流的情况。

当然,这些都是整体上的思考。

具体到地方,每一个土司部落情况不同。

有贤明开放的土司,名声甚至要比官府还好。

也有残暴的土司,用暴力来控制治下百姓。

官府也有清明能干的官府,同样也有贪腐无能的官府。

想清楚了这一点后,苏泽摊开奏疏。

这一次苏泽没有提改土归流的事情,而是请求朝廷整顿广西吏治。

除了要求整顿广西吏治之外,苏泽也提出,要在防城港开港,并且在广西开徵商税,加快广西的发展。

「为请整顿广西吏治,开设防城港埠并开徵商税以固边防而苏民困事。」

苏泽在奏疏中,写上了自己总结的广西问题,指出这并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吏治问题。

所以苏泽请求朝廷,大刀阔斧的整顿广西吏治:

「严饬抚按及该司道府州县各官,汰黜昏庸,甄拔廉能;订立章程,明定赏罚,尤以边防丶钱粮丶刑狱为考成首务;并请简派风宪刚正之臣,巡视边方,举劾属吏。吏治既肃,方可言地方之兴革。」

除了吏治之外,还有经济发展。

广西多山少田,经济发展落后,也是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在原时空,广西发展的空间被广东和越南锁死,但是在本时空,广东地区还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而越南,也就是现在的交趾,他们内部还物理意义上的打成一片,根本没有出现统一的王朝,比江南还要散装。

而广西的区位优势其实一点都不差,西接交趾,从整个交趾有狭长的海岸线可以进行海上贸易。

广西距离南洋也很近,本身是热带地区,可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只要能有稳定的条件,广西是可以发展起来的。

同时苏泽也不忘记开徵商税的事情。

原本苏泽的想法,是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将吏科试丶学政等事务和开徵商税挂钩,让各省主动要求徵税。

但是苏泽还是想错了。

开徵商税,影响的是地方上的士绅,影响的是当地的豪族。

官府治理能力弱,他们是最高兴的,他们就能代替官府,成为乡野的仲裁者。

至于教育这些,对于乡绅本来就不是问题。

地方级的乡绅可以请读书人来私塾教书,更有影响力的乡绅可以办族学,或者将杰出的弟子送到书院读书。

这样做,反而能让他们更好的垄断科举名额。

既然这招行不通,苏泽决定还是要主动出手。

这一次广西三土司之乱,地方官府无力平叛,最后朝廷大军在广西大杀特杀,这才平定了叛乱。

这个时候站出来,再以「广西民意」的名头,开徵广西商税,加强商税推广的进度。

从此以后,只要地方上出现乱子,朝廷就可以用开徵商税作为要求,逼迫地方开徵商税。

苏泽写完了奏疏,将它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请整顿广西吏治开埠开徵商税诸事疏》送到内阁。

内阁赞同你整顿吏治开埠的提议。

但是对于开徵商税,内阁中有不同意见。

高拱和张居正都支持开徵商税的意见,但是赵贞吉和殷士詹则表示反对,认为这破坏了朝廷和地方的默契,强行让广西徵税,会引起其他省的不满。

奏疏送到了皇宫中。

隆庆皇帝同样也担心藉机开徵商税,会引发朝廷的动荡。

皇帝下发奏疏,群臣又反对整顿广西吏治。

不少广西籍的官员上书,认为广西土司叛乱是这些土司的问题,大明立国以后,广西土司叛乱一直不断,如果因为这个惩治官员,那日后再也没有官员愿意去广西任职了。

最后隆庆皇帝只同意了开埠防城港的请求。

——【模拟结束】——

【剩馀威望:1710。】

【若要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4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好家夥,三个提议,最后就通过了一个?

只能说随着改革的推进,阻力是越来越大了。

这些反对的势力,也已经全部都团结了起来,给朝廷更大的压力。

苏泽自然是毫不犹疑的选择了「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